标签:
杂谈 |
■
我越来越觉得,现在很多公办学校很像私立的,而很多私立学校,倒很像是公办的。
咱们先从东莞市南城街道办的一纸规定谈起。据《南方日报》6月13日报道,为了稳定和吸引人才入驻南城,南城街道办出台规定,九类非本地户籍的企业投资者及优秀人才子女可以入读公办学校。其中包
如您所知,诸如此类的荒唐规定并不新鲜。但南城新规更加形象地揭示出:公办学校俨然成了政府手中的奖赏工具。这样的变异显然有违公办学校的原始属性。公办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公共财政创办的学校。公共财政来源于当地所有的纳税人,包括外来投资者、外来工作者。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意义,而现实的意义往往是:公办学校由长官意志所掌控,而并非政府掌控。因为政府所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显然,公办学校并没有体现公众的意志。
许多城市的新规,对公办学校的生源挑三拣四,但挑来挑去,往往都是强势者受到青睐。非强势者当然也有机会,高额赞助费便是创造机会的唯一途径。这就形成了另一个悖论:那些本身需要接受赞助的弱势者,往往成了赞助学校的主要群体。因此,我们一定会感动诧异:那到底是公办学校,还是私人的学校?
相比之下,许多民办学校,尤其是外来工子弟学校则更像是公办学校了。它们真正地遵守了
当然,有人肯定会说,城市公办学校必须选择性招生,否则将人满为患,政府吃不消。这个观点其实是在假想教育没有发展,始终原地踏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多建学校,并对民办学校给予财政扶持。为什么不能多建学校?要知道,凡是外来人口多的城市,都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以东莞为例,2007年,该市财政收入400多亿元,钱多得都不知怎么花,以至于该市一度提出给全民发红包的设想。如果这些钱用于投资教育,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宁可不要那个红包了。
不要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当成了空洞的口号。只要肯积极作为,教育公平本来就不是什么难事。浙江瑞安等个别城市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