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想哭就哭
经常看到这样一句充满悲悯和激励的话语———
在灾难之后,眼泪并不代表软弱,眼泪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心理疗救。天崩地裂之下,家园坍塌,城市毁灭,亲人逝去……在幸运与不幸之间,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在灾难与救援之间,灾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心手相连,一起饱受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累积下深重的悲伤情绪。这,需要一次甚至是无数次的宣泄机会,以释放悲伤的方式去重获坚强。
灾区的孩子们需要什么?需要水和食物,需要干净和美丽的衣服,需要尽快恢复上课的美丽校园……可我们也不要忽视和忘记了,灾区的孩子,同时也需要一场无拘无束的放声痛哭,为倒在地震废墟下的亲人、老师和同学,为所有在灾难中殒灭的生命,流下人世间最无邪的泪水。
在这样一个同时铭刻着美好祈愿与灾难创痛的特殊日子里,让我们也默默地说一声———
关键词
让儿童像儿童
快乐,对儿童比对成人重要。所以,一切对儿童的关怀,都应围绕让他们快乐的主题,并且不可超出他们心智发育的“花季、雨季”。我认为,诸如此类的说法便过于沉重:“这是个复杂的六一儿童节,请孩子们记住,你们在替很多人活着。”(5月30日《京华时报》)。而对于这样的做法,我则非常欣赏: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起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教育的
或许,电影《音乐之声》可以给我们启迪:鳏夫特拉普上校,管教自己的一群孩子像训练士兵,如此苛刻压抑了他们的天性、灵气、率真,使他们拘谨、忧郁、闷闷不乐并爱捣乱,这因喜欢自然、活泼开朗得不适合做修女的玛丽亚的到来而改观,她以童心与孩子沟通,用恰当的服饰、游戏、玩耍、野餐、唱歌、舞蹈等令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营造起他们的乐园。尤值一提的是,《音乐之声》的背景是残酷的战争,但孩子们的故事的基调却洋溢着乐观向上。
关键词
关心,不“骚扰”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提醒,对灾区的孩子关怀和爱抚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强化这种关心,不要“溺爱”,把这些孩子当作另类的人,这种高关注会让他们更加焦虑。(5月29日《解放日报》)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佐以时代意义的人性辉光,更让人仰视。然而,爱心泛滥尤其失去控制时,对灾区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如果过度关爱甚至溺爱,把这些孩子当作另类的人,很可能会引起孩子心灵海洋的异常翻动,会让他们更加焦虑,从而给孩子增添新伤。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例子。
提倡不要“溺爱”,不是不爱,而是有智慧的爱。王裕如先生说,要“悄悄的”关注。我以为,那就是把灾区孩子当成自家的孩子关爱。当成自家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儿童天性,给他们一点自由空间。让他们活在儿童中间,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生活的阳光,童年的快乐。这个儿童节,应该有鲜花,有伙伴,有快乐,而不要有闪光灯,不要有太多成人的骚扰。
关键词
“远离”地震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都在全方位地报道地震;无论是街头还是学校,地震的消息总是牵动人心。在地震成为一段时间内报道的主要对象之后,儿童们很难不被地震的消息影响而心平气和。对于灾区或非灾区的孩子来说,地震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些孩子可能会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场地震,改变了很多。但生活还要继续,“六一”儿童节仍要给孩子们以快乐。我相信,只有快乐才能赶走因地震而带来的郁闷等症状。为了孩子们,请在这一天,不要再让地震的阴影去侵袭他们,让孩子们离悲情远一些,再远一些,让孩子们在没有地震的氛围下好好过一个属于他们的节日,彻底放松,好好快乐。王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