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全球性粮食短缺,让中国打造“海外农场”的热情日益高涨。《华商报》昨日报道说,农业部官员近日表示,政府目前正在探讨农业“走出去”的鼓励政策。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加强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眼下,种田似乎成了炙手可热的事业。媒体刚刚报道了浏阳市委书记业余当农民,卷起裤管
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农业部欲鼓励企业去国外种粮,至少有两个意图:增加粮储,远离粮荒;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可间接平抑粮价。由于国内土地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到海外种粮似乎是必须的选择。然我的看法则是,海外种粮与加强国内粮食安全,是两码事。我并不认为,海外种粮对国民远离粮荒有显著作用,也产生不了平抑国内粮价的作用。
为什么中国企业有出国种粮的积极性,而国内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却不高?原因当然是“内外有别”———出国种粮利润可观,国内种粮利润微薄。企业舍近求远出国种粮,主要是因为当地的气候、水土可以提高产量,当地低廉的租金、化肥及农药价格可以降低成本。根据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理,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大可能用来低价销售。如果将这些粮食运回中国,当然属于出口,对中国而言则属于进口。这一出一进,必然会提高成本。企业老板愿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增加国内粮储,平抑粮价,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疆新天集团就在古巴、墨西哥等国投资播种水稻;2004年,重庆的农企在政府支持下,大规模到老挝租地种粮。当时有外贸官员介绍说:企业在老挝生产出来的大米除在当地销售外,还可满足国内对优质大米的需求,并出口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国际市场。这番话表明,在老挝种出来的粮食主要还是在国外销售,对国内的贡献是“优质大米”,优质大米当然不可能是便宜米。
所以说,鼓励企业到海外种粮与远离粮荒并无必然联系,也不意味着种田事业成了香饽饽。中国要想远离粮荒,应先解决国内“撂荒”。这个问题包括:土地闲置、耕地被大面积侵占、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等。
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的专项调查,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闲置土地395.61万亩;而农村耕地被撂荒的面积尚无确切数字。但可以肯定,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农田利用率大大地降低了。从前,东部地区与南方地区一年可以种两季至三季水稻,现在基本上只种一季了。农民为什么不爱种田?甚至连农企宁可远赴重洋也不愿在国内种田?原因至少包括: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粮食卖不到好价钱;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等。
总之,提高粮食产量,远离粮荒的威胁,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耕地保有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像企业出国种粮一样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