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近来,诸多新闻成为持续的公共议题。比如郑州
这些事件引发了法律、制度和管理等诸多层面的反思,然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基本未被提到,即由这些事件所昭示出的商业道德广
“天价理发”事件明明是敲诈,其店主却辩解什么“贵与不贵是品位问题”。然而,其之所以不以宰客为耻,很大程度上正与此行业中哄客、宰客现象较为多发有关。换言之,其“并不是一个人在无耻”。
客机“集体返航”,这些机组人员即便有再大的委屈,这样做也难称妥当。而他们之所以无所忌惮敢公开这么做,显然也是道德感丧失殆尽的结果。
人们之所以特别强烈地质疑银行高管的薪酬,以及对许霆给予特别大的支持,正是因为缺乏道德感,各银行不惧触犯众怒死守霸王条款,高管们罔顾国情为自己发出令人咋舌的高薪,因而在心理对抗之势既成的背景下,人们对高管高薪决不容忍,对许霆们利用ATM机故障让银行蒙受损失大称其快,就不太难理解。
商业道德下滑,根源或在“市场经济不讲道德”的谬种流传。认为市场经济是“拜金经济”,或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应该以普遍的道德下滑为代价,这是根本误解。如果制度有缺陷而又忽视道德约束,则“市场”终会变成“人对人是狼”的野蛮丛林。
现在看来,对商业道德理解和要求方面的差距,可能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信用经济,不仅与道德要求不相悖,同时更不能离开道德原则的节制。正因为有了市场经济,人们才可以遵照一定的规则,通过各种交换获取利益;相比于暴力等手段,这种利益分配方式显然最为理性、道德而且可以持久。所以,任何人都不该以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心态看待市场经济,而应该将市场规则视作文明的助推器、道德的滋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