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翻来倒去几个筋斗,金龙鱼把祖国人民彻底搞晕了:3月20日申请涨价;4月1日发改委同意涨价;4月2日声明有权涨却不涨价;4月2日-6日有些地区偷偷在涨价;4月8日又说听从发改委规劝暂不涨价;4月8日之后,谁也不知道人家涨不涨价……把滑头的郭德纲弄过来听这段,也管保被“绕”得晕头转向、
最倒霉的还是平民老百姓,本来对物价波动就够脆弱的,现在更是被这风一阵雨一阵的信息搞得左右为难:听说要涨就急着想囤点;听说不涨就想再观望观望;看形势不对又想囤点,看形势好转又想观望……见过折腾人的,没见过这么折腾人的。
金龙鱼玩的到底是啥把戏?涨不涨价,到底谁说了算嘛!商家自己说,这是“市场瞬息万变”的正常反应;它的对手说,这是淡季促销的伎俩;有媒体说,这是企业与舆论压力博弈的产物……看来,定个性还真不容易。
如果只看结果,原本涨价需要申报的金龙鱼,跳过了发改委“限价令”的高墙,重新抓住视市场行情自主决定是否调价的权利,人家“玩”得还是相当高明的。在这场乱七八糟的价格游戏里,最尴尬的角色当属发改委了,从“同意”涨价后引发舆论“涨价委”的质疑,到“后悔”之后跟企业“积极沟通、使劲规劝”,再到“限油令”的威力被绕了过去……有人说发改委被企业“耍”了;也有人猜测管审批的几个人可能被企业跑“部”公关了。发改委用被口水浸泡、被舆论谴责为代价,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被狠狠地上了一堂宏观经济课。课程名称:如何提高临时价格干预的能力。
发改委在本次
金龙鱼用自己的“市场理性”打了发改委一个嘴巴子,也将了貌似有力但“限住企业限不住市场”的限价令一军———
既然成本、原料等市场因素是迟早要反映到价格上的,那么就决定了光靠限价大棒是靠不住的。现在的问题是,对那些列入限价令的企业,他们的成本核算、利润评估,究竟有没有靠谱的方式?对各种涨价申请的审批,是不是像有人猜测的“在黑屋子里几个人在操作”?发改委又靠什么去界定市场自发涨价与集体预谋牟利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基本生活品大幅涨价的时候,政府有没有通过加大公共补贴、增加底层群众抵抗能力等方式缓解压力的系列规划?这些,才是发改委真正的“作业题”。
暂缓涨价不等于放弃涨价。金龙鱼的经营商说,“我们一个电话就可以通知涨价了”;而发改委昨天也重申,要继续执行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抑制企业超出成本增加幅度不合理涨价行为。人民群众该怎么办,是相信商家的“恐吓”,还是相信发改委的安慰?下一堂课,谁给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