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打劫教育”使不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任何事物都存在水土不服的“个性”。照搬西方教育手段的前提是要看国情是否与人家相同。致力“打劫教育”的老师强调“打劫教育”是哈佛大学用过的教育手段,其意是将之作为“先进经验”舶来。然而,这位教师忽略了中西方世界观的原点———
在中国实行“打劫教育”,无疑是隐性地挖掘埋藏于学生心中的恶之源。如果单纯认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不会轻易盲从和模仿”,那就大错特错,其实,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犯罪手段越来越多样。大学生属于素质较高的群体,但毕竟还年轻、不成熟、意志薄弱,加之社会压力巨大,一时糊涂就很容易走向犯罪。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强思想道德的正面引导,像这种舶来的“打劫教育”真的使不得啊!
思维游戏与道德无涉
只不过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的游戏罢了。游戏的参与者就像电影中的演员,当他们进入“打劫银行”这一想像空间时,已经和日常的生活脱离了,并且也遵守着这一想像空间的“游戏规则”。当这一游戏的幻觉被打破,即他们退出游戏之时,他们便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轨道,并按照日常生活的规则办事。
中国是一个过分“道德化”的国度,国人喜欢将一些与道德无涉的事件上纲上线到“道德”的层面———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曰,“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在看待万事万物的时候都是在以“己”这把尺子来量度别人———
谁的神经“打结”了?
当我们正痛恨大学课堂古板无趣、教学方法老套无新的时候,“打劫教育”带来了点新的东西。
公众讨论的最大焦点,就在于质疑学生写“打劫银行计划书”就意味着学生以后一定会去打劫银行。事实上,打劫银行这样的案例,在国外中小学课堂,早已司空见惯,更别说大学了。再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判断能力,不会轻易盲从和模仿,“道德问题”显然是不存在的。
僵化的思想,是思考问题时的最大障碍。老师布置学生写“打劫银行计划书”,突破了学生思维的屏障,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难道不是对当前的教育模式一次很好的“反叛”吗?此种西方教学模式,我们不但不应对其抵制,而且应广为借鉴,希冀能够多多益善才对呀。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哗众取宠,是教唆犯罪,这么想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神经”是否已经打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