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月15日,南京市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瘫倒在人行道上,嘴吐白沫,20分钟内,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小心地“绕弯儿”走过,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搀扶。热心市民魏女士犹豫再三之后,喊来七八名路人作“见证”,“老人摔倒不关我的事”,才敢打电话报警。(2月16日《现代快报》)
潘多拉魔盒
遇到有人倒地该不该扶?在一个自称“礼仪之邦”并曾举国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国度里,讨论本身已经够丢人的了;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不该”的选项下画钩,就已经不是简单的扭曲、汗颜了,说它很可能演化成一场可怕的社会危机,恐怕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必须从拯救社会爱心的高度,来审视这个正在被大家“心安理得”接受的价值怪胎。
一个社会要健康运转,总要有一些最基本的观念来支撑,是非不分、好坏不辨、善恶混淆的流毒一旦荡漾开来,损害的将是整个社会的运行肌理。人生病了要打针吃药,社会肌理出现病态也需要打针吃药———
你能说中国人本质变坏了吗?显然不能。彭宇能去扶人,扬州的小伙子有“先扶起后撒手”的动作,热心魏女士“不嫌麻烦”找到七八个证人也要报警……谁能说此时此刻,他们身上没有闪烁出朴素的道德之光?遗憾的是,朴素的道德之光在现实的利害掂量面前有些黯然失色,所以才有了“第二次摔倒”,才有了拨打110报警还要先找好足够证人,以免“事后说不清楚”。行事谨慎没有错,但谨慎到这么个程度,恐怕已让人哭笑不得了。
俗话说,邪不压正,但现在这些过头的
培根讲过,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很多舆论认为,正是南京那个沸沸扬扬的“彭宇案”,成为此后大家在“扶人”问题上道德决堤的滥觞。其实,如果处理得当,彭宇案本不该派生出如此多的
家家都有老人,谁忍心自家的老人成为道德滑坡的“牺牲品”?这则新闻后面,有网民留下一条发人深省的忧虑:看了那么多帖子,我突然间很害怕,我爸爸腿脚不好,年事又高了,如果他在外面有个什么闪失,如果别人都是被彭宇案给吓怕了,没有人伸手,可怜的爸爸,他该怎么办啊?
谁来回应一个公民的善良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