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
我比较疑惑的是,在这件事情上,为什么大家都要死死盯在“给领导撑伞”这个细节上,难道是为了让廖新波牢记 “教训”,谨记以后要自己撑伞不成?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如果对这件事的解读仅止于此,那可就浪费了一个绝好的“官员与民意积极沟通”的教材。是的,在我看
来,廖新波副厅长在此事前前后后表现出来的坦荡和积极态度,在官员与百姓沟通仍存有不少障碍的今天,尤其显得珍贵。
从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网友对自己博文中照片的批评,廖新波站在了网友的角度上,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回应——— 先是承认网友看图批评是对的,随后再作出自我检讨,并且委婉地表达了“此事其实并无那么复杂”的意思。尤其是廖新波把网友对他的批评称为“非常好的礼物”,这又是怎样的胸襟和气度?而这种胸襟和气度,恰恰是一些官员所缺乏的,他们面对舆论的批评,要么装聋作哑,要么试图动用一切可控制的力量封杀舆论,相比于那些动辄要动用警察把“诽谤者”抓起来的地方官们,廖新波副厅长的精神不是显得难能可贵吗?
廖新波与网友之间关于“打伞对否”的这次互动,更为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及时沟通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例。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官员与百姓之间及时沟通的重要性,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的沟通渠道仍然不够通畅。而廖新波通过博客与网友之间的这次沟通,却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倘若官员开博、回应网民意见批评能够制度化,百姓对官员的监督、与官员的互动,是否会远比现在更加顺畅?民意与政府部门的无缝对接,是否会更接近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