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唯有认识到是“持久战”,才能强化企业、公民个体的参与意识,避免“唯有政府在战斗”的乏力短板。
雪灾当前,虽有企业或出资或出力,让公众感到了丝丝暖意。但整体而言,公众人物、明星、企业家们本次表现得并不够好。一个能经得住各种考验的社会,必然是全方面能量调动的社会,把所有的责任简单地推给
“公权部门”,社会自身缺乏自我调动,这并不正常。
唯有认识到是“持久战”,才能在抵抗灾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迅速提升“战斗力”;才能对加强了灾害程度的所有“人的因素”做出反思,并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拿出一份全面的“反思措施”。
很多人不理解,在北方常见的雨雪,何以会在南方成灾?中东部电网线路设计覆冰标准过低的问题、电煤管理库存量过低的问题、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问题……这些教训需要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得以弥补,在新一轮的冲击面前,没道理总是晃动着“上一次”的教训。
唯有认识到是“持久战”,才能对此前已经矛盾凸显的物价、民生问题提高应对能力,避免大灾之后,物价、供应等对民生困境形成“二次冲击”。
一年来,“涨”字令国人饱受压力,在全国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之后,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今年春节期间的物品供应、物价水平必然会受到冲击———
如何有前瞻性地做好预期安排,避免冰雪冲击之后的供给冲击,实现物价的软着陆,是这场“持久战”不可回避的“收尾战”。
如果认识不足,以为这是一场可以速胜的“闪电战”,就很容易陷入盲目乐观的漩涡。比如,有地区劳动部门为了强调自己在“劝导外来务工人员留城过春节的工作力度”,声称“外省务工人员返乡过节比例下降到41%”,这个节的工作力度”,声称“外省务工人员返乡过节比例下降到41%”,这个数据何来?有多少科学性?没有交代;是否会让一些本已打算留下的人见“没多少人要走了,不妨咱走”的念头,进而起到反作用?他们是不考虑的。再比如,有的地区在好不容易输送走一批滞留旅客之后,便欣慰地宣布“成功化解滞留危机”,结果车站马上再次涌来十数万人,这是不是盲目乐观?甚至铁路部门公开声称,“这次铁路在抗灾斗争当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全国200万铁路职工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而此话披露之时,也正是新一波冲击来临之时,这算不算对灾害的持续性认识不足呢?会不会形成懈怠?
冰冷之时的确需要太多喜讯的温暖,但喜讯是必须建立在“持久战”的战略平台之上的。不能因为信息的混乱,令大家对灾害形成错误观感。做好滞留旅客的安抚工作、让不回家过年的游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谨防冰雪之后出现通货膨胀、确保大量复产的煤矿不至于
“抓死放乱”的怪圈、路通了之后做好灾区重建……这必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短期矛盾或可化解,长期矛盾更需致力。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我们相信,亿万国人在战雪灾抗冰冻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必将如同2003年抗击非典、1998年抗洪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精神一道,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但一切远没到盘点的时候,就当下而言,我们应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看到:唯有以打“持久战”的高度应对这场冰雪危机,我们的脚步才不至于在犹豫中慌乱,我们的路才能直指前方。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后一篇:官员被“痛批”是社会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