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澳大利亚好榜样

(2008-01-30 16:55:06)
标签:

杂谈

 

  ■ 雷泓霈

  昨日贵报评论版刊发一篇 《愿更多的公共景点向大众免费》,我很赞成作者的这一观点,当然,支持公益文化场所向大众免费,还需要政府赋予文化发展必要的法律通道。

  不妨看看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之都”的澳大利亚的做法,有报道指出,在澳大利亚,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支持

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数目是有限的,而且具体到哪几家都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通过立法,运用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和企业家赞助文化事业,因为这类赞助可以依法免去一些税目。鼓励场馆自主经营。因为有了这样的制度安排,一些著名的大型文化设施与院团往往有多家实力雄厚的长期赞助商和经济来源,构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的文化事业发展已经在产业化和公益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文化产业不需要政府投入,不需要高价门票,同样可以将免费活动做得风风火火。这就是“文化立法”的功效所在:“澳大利亚首先是通过立法的手段从根本上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法律上确定文化事业能获得政府与社会应有的支持。”

  我们的文化公益性这些年之所以不能得到顺利发展,产业化屡屡陷入乌烟瘴气的误区,就是缺乏这种“文化法治”的社会氛围,商界支持文化发展无法得到财税豁免,文化产业化经营缺乏独立自主的文化自豪。一句话,因为缺乏法律的保护,文化成了“瘪三”,谁还愿意去亲近她,进而扶持她呢?

  所以,我们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文化立法”,政府从“管得过宽、过多”中解放出来,赋予文化发展必要的至高地位,激励人们多扶持文化事业的爱心和社会氛围,鼓励发展高雅文化产业,就是没有政府拨款,我们也能够保障文化公益性,不再让文化成为“社会阑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