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上语文课学《范进中举》了。老师在讲课时,下面就隐隐传出哭泣声,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哭了……”这是在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学就读的初二学生小宇的日记。
孩子们为什么哭?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大好,在老师、学生的眼里是“差生”。当他们读到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后,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关键是在应试教育下,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在一门心思地抓分数,以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仅小小身体背着大大的书包,早出晚归上学堂,这早已成了中小学生的真实写照,而且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学习分数高,成绩好,便一切都好。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教育下,学校为了争升学率,老师为了争荣誉和利益,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或争面子,总以为“时间加汗水就等于分数”,于是,见缝插针,硬是逼着孩子做这本作业、做那本作业,同时还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甚至有的还逼迫孩子写下“保证书”,保证考多少分,使孩子整日被各种各样的作业、补习搞得疲惫不堪,晕头转向。围绕中小学生出现的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等“五多”症状,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们每天学习时间长,睡眠时间却严重不足。
沉重的学业负担,不仅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令学生们叫苦不迭。特别是一些“差生”,一想到每次考试后,老师、同学和家长就像范进未中举之前胡屠户对待范进那样,怎么不哭呢?正如小宇写道:“周围全是‘胡屠户’这样的人……甚至包括家里人。我要是考第一,你看吧,他们全都变样!”的确,你的学习成绩好,犯了错,老师也不批评你;你的学习成绩好,你上午说要买运动服、运动鞋,下午就能穿上。而若是学习成绩不好,那你就要面临相反的“待遇”了。这样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标准来对待孩子,怎能不让他们感到“世态炎凉”?怎能不让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是“胡屠户”?“胡屠户”让女婿范进都想哭,怎能不让孩子们痛哭呢?
也许让几个孩子们哭算不了什么,但如果是让一个孩子接着一个孩子哭,那就不得不让人们反思了:如何让孩子们读《范进中举》时不再哭呢?窃以为,已经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一个社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