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厦门PX项目续建、停建还是迁建?》的报道。很快,厦门网全文转载该报道。该文明确提到“各方专家意见倾向一致:在海峡西岸地区择地迁建,是一个上上之选”。网友认为这印证了港媒关于PX项目将迁建漳州的说法。(12月20日《南方都市报》)
一
显而易见,民意最终影响了看上去至少在目前无法撼动的政府决策,是这一事件中的最大闪光点,也是被媒体屡屡提及和重点报道的一个核心。然而PX项目留给我们的,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空间。
譬如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事实上,回溯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厦门PX项目是早在公众知晓之前,政府就已经决策了的。而当下的这场民意大PK,多少带有些意外和事后纠偏的色彩。由此来看,姑且不论民意是否得到尊重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问:政府当初做出此决策时是否经过了科学的考量?即使不征求民意,政府是不是也应该首先把各种利弊得失充分考虑进去?由此生发的一个问题是,PX项目的上马是否真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显而易见,正是由于决策的不科学,才导致了事后的这场民意“大反击”。
再譬如信息的充分和及时的公开。PX项目即将迁建漳州,这是一个令人诧异的细节。迁建海峡西岸地区是一个上上之选,却偏偏选择了非上上之选的厦门,这其中的疑问实在太多:这些“各方专家”之前持什么样的态度?地方政府在事件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最后又是谁拍的板?事实上,正是这些隐藏幕后的信息,决定了事件的走向,而公众对此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事后这场民意大PK的意义和价值,而消弱人们对这一事件更深一步的追问。
对于这起事件,我们不能孤立地陶醉于“民意影响了政府决策”的结果当中。事实上,民意在真正意义上被尊重,并不一定在于民意战胜了公权力,民意的有效表达,也不一定都要以这种激烈的方式来实现。我赞同漳州一位网友的话:“决策前应充分征求市民意见”,我以为这就是民意与公权力和谐相处的制度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