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 宣华华
日前,4000多家企业因曾经或者正在损害空气质量的事实,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这家民间组织收集在他们刚刚完成的“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上,其中既有中石化、海螺等大公司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有APP、巴斯夫、米其林等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公司。(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一
耐人寻味的是,这家民间组织所利用的资料完全出自公开信息,其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了地图的直观性,将环境污染信息集中汇聚于地图上,创造了一种最为便捷的查询方式。于是,巧妙的技术“杠杆”,利用地图做“支点”,撬动了环境保护的“地球”。当我们发现,低廉的成本,先进的理念,高昂的热情,原来可以弥补民间组织的先天不足,让资源充沛的公共部门为之汗颜,怎能不令人由衷欣喜?
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一年前,这家民间组织公布“水污染地图”之后,引起了多家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积极反应,并受到了国际环保组织的广泛好评,充分证明了民间组织参与环保事业的活力。时隔一年,“空气污染地图”的接踵而来,体现出了这家民间组织的自信。该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曾在接受采访时感慨,“草根环保者终于与跨国公司坐在了一张谈判桌上”,话语中透露出的民间环保组织的振奋精神,同样给人以惊喜之感。
事实上,正如我们已经观察到的,民间环保人士和组织在环保问题上日益活跃,早已成为推动国内环保事业的一支生力军。在诸多环保问题上,民间环保组织取得的各种胜利,如同原子能的链式反应过程,激发了更多人参与环保的热情和信心。从长远来看,这将形成民众持续参与环保的氛围,对于环保事业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间环保力量,已经以最为新锐的姿态,跃然出现在环保舞台上。
可以预料,以“污染地图”为标志的民间环保组织崛起,不仅会大力推动国内环保事业发展,进而还将全面推进民间力量介入公共事务,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方博弈,其深远影响将会逐步展现,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