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
甘肃省福彩中心成功地利用午休不办公时间,帮助亿元得主实现了兑奖。但是,由于整个兑奖过程中没有一家媒体记者能够见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的一连串疑问。(12月5日《信息时报》)
“亿元大奖”事件持续至今,甘肃福彩中心作出了反应,解释、道歉、向上级部门汇报,一切
“亿元大奖”事件之所以引发公信危机,就在于当事的甘肃福彩中心对于此事件的处理过程及结果,都违反了其应有的信用表现。甘肃福彩中心最应有的信用表现是为广大彩民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要好,这个产品,就是指任何进入彩民视线的信息是纯真的,直播过程是真实可靠的,由此摇出的号码是真实可靠的、大奖得主是真实可靠的。可是,“亿元大奖”事件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过程的遮遮掩掩,让彩民确实有理由怀疑其程序正当性;既然出现了纰漏,如果当事方在第一时间说明,那么至少能部分地弥补信用损失,但甘肃福彩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对出现差错的缘由不发一词,那么这样背景下产生的结果,当然是不准确的,同时还损害了广大彩民的知情权,这不符合公正性的要求。可以说,当事方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造成了更大的错误;在事后的处理中,甘肃福彩中心的理由的逻辑和说服力显然没有让彩民们信服,反而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而且,我也相信,由于彩票已经“兑奖”,即使甘肃福彩中心采取更多的自救措施,恐怕都不能完全消除彩民的不信任感。因此,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甘肃福彩中心似乎都没有及时而准确地应对和处理危机,危机一步步“扩散”,最终造成现在的后果。
事实上,“亿元大奖”只是一个偶发的概率事件,是非人为因素;但正是由于当事方的操作不当,致使某些“人为因素”掺杂了进来。当事件大白于天下,就足以引起民众对该事件程序和结果公正发生整体性怀疑,使当事方公信降低。而要消除这种怀疑,恢复和提高公信,当事方则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耗费和等待很长时间。
由此看来,“亿元大奖”背后的公信危机,可以作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又一个研究案例。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出: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如何建立和维护自身的公众信用,如何在危机发生时,用恰当和准确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而要避免以不符合信用要求的手段去“掩盖”危机,否则,不是别人,而是失信者自己,将成为信用危机的最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