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数人“看不懂”的统计数据难有公信力

(2007-11-23 15:03:12)
标签:

时事评论

 

多数人“看不懂”的统计数据难有公信力

http://hsb.huash.com   2007年11月23日 04:54:55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 孙立忠

  近期,社会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系列数值如CPI等有不同程度的质疑,很多居民抱怨统计数据和自己的感觉 “不搭调”。21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解释了统计数据被质疑的原因。(11月22日《北京商报》)

  公众之所以有强烈的“统计数据失真感”,最

直接的原因是其切身感受和其所了解到的现实与统计数据之间存在相当的落差。毫无疑问,公众是不应承受这样的责备的。

  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之下,统计数据注水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各省(区市)GDP的汇总数总是大于国家的GDP核算数,误差数以万亿元计,一些地方在报送统计数字时“左顾右盼、层层加水”的新闻更是不时见诸媒体。公众对此已然产生了“有罪推定”思维,每有统计数据出炉,就经常以怀疑的目光进行审视,这怨不得公众。

  从尊重权利的角度来说,作为受公众委托的公权部门实在没有理由对公众进行求全责备。公众的抱怨正是折射了其对自己的知情权、监督权得不到满足和尊重的不满以及表达利益诉求的愿望。而这些权利无疑都是应得到充分保障的。

  面对公众的“统计数据失真感”,统计部门更应对自身问题进行反思,正视不足之处,不但在统计技术上作出改进,克服采样上的困难,更要“以人为本”,既然“平均数值会掩盖一些差异”,那就应该将平均的范围进一步细化,在不同的层次上作出精确统计;“公众对统计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了解不够”或许是事实,但越是如此,就越要尽可能地用公众能明白的语言和表述方法公布相关统计数据,在公布统计数据的同时,也应将采样的范围和统计的具体过程公之于众。更重要的是,摆脱不恰当的干预,进一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做到“不进假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