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千古文章 路遥精神山高水长 |
http://hsb.huash.com |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
|
■ 公元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历程,终年42岁。 对于路遥,在他身前和逝后的许多年间,学界向来是重看和厚看的,且寄予的期望值较高。1991年被评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不仅是当时中国西北文学界 时值15年后,在拜金拜物充斥,个我私欲膨胀,文学精神飘失的今日,当你于网络上再次点击“路遥”时,就会惊异地发现,其受众仍然依旧,追忆之情还是那样的神往。15年来,在长者心中,他是忠实的儿子;在同龄者眼里,他依旧是信赖的兄弟;在年轻人那里,则永远是做人作文的标杆。然而这一切又随着苦难英雄的悲壮逝去失却了。路遥,一个苦难的文学英雄,其悲剧与正剧同在,英雄与逝者同辉。 路遥文本,有其山高水长的文学精神。综观路遥创作的整体面貌,他所刻意的是求取每一部作品的整体真实,局部真实和细节真实的精微原则。他说:“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读者的耳朵都能听得见。无病的呻吟骗不来眼泪,只能换取讽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装扮贫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的繁荣,这比一无所有更为糟糕。”路遥,流淌着柳青“愚人”精神的血脉,集成着强大现实主义渊源的流脉。
路遥文本,有其伦理层面的价值高度。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它以关注民生、民权为能事,作家的信仰、精神、智慧,必是以作品的气韵、话语及叙述方式来彰显其伦理层面的价值高度,这一点,路遥的文本不但有其典型性,而且在其身前逝后任时间和空间无法冲刷。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完全与新潮话语相悖的写实的生活和生活的写实——— 路遥文本,有其社会和谐的文明昭示。世人从路遥文本中汲取的无疑是孙少安穷而后生的守土创业之得;是孙少平出走奋斗终而未果的人生过程历练之值;是孙玉厚贫而重德的教子之方;是贺秀莲倾心于家而卒的妇道之德;是田润叶真情难托的守望之憾;是田晓霞英年殉职的献身之敬;是高加林渴望新生却两难的得而复失之鉴;是刘巧珍痴情达理,依然故我之美;是德胜爷深谙人生哲理之尊等等。这些浸透着和谐文明、至善至美的事理,无论从事业、家庭,抑或婚姻、爱情、友情方面,无不是构建和谐社会极好的精神养料。 正如路遥称前辈杜鹏程是少数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敢在文学荒原上树起自己的标识,是文学行列的斯巴达克思一样,他又何尝不是在新时期特定文学状态中树起自己鲜明标识的斯巴达克思呢!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相关报道见A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