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政府责任常在细微之处 |
http://hsb.huash.com |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
|
■ 在国人的观念中,厕所一直是难上台面的。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很多厕所也一改往日臭气熏天的模样,越来越多的舒适厕所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由臭气熏天的“五谷轮回之地”到干净整洁甚至充满个性的生活必需场所,厕所的改变折射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 女厕面积小于男厕是有深刻背景的,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维的惯性影响,社会在各种物质分配及利益分配上一直向男性倾斜,时至今日,虽然女性在社会利益的获得上已慢慢缩小了和男性的距离,但在一些细小的地方仍然可见传统惯性的影响。女厕所面积一直小于男厕所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即便按照“1∶1”的比例修建,也未必就意味着平等。在国外很早就有人提出“性别歧视”的质疑,质疑的依据在于1∶1的面积设计没有考虑到女性的生理因素,不能满足女性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基于自身生理特征,女性如厕的次数和时间原本就多于男性,1∶1的面积比例自然是不能满足女性的需要。于是,在男女厕所面积相等的地区依然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男厕所空空无人,女厕所人满为患。 从这个角度考量,女性如厕难就不是简单的设计问题,而是隐藏在设计背后的男女平权问题。正因如此,1996年,台湾大学掀起“新女厕运动”,要求政府调整男女厕所面积比例,并最终得到台北市政府的认同将面积比改为1∶3;正因如此,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班萨夫大力推动“厕所平权”运动。 抛开海内外认同的如厕难反映性别歧视不说,改变长时间累积下来的女性如厕难问题,显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女性的人性关照。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要求的“以后公共场所建公厕,女厕面积要大于男厕”(10月26日《东方今报》)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如果能够推行开来,当可大大减少甚至彻底解决女性如厕难问题,使得公厕前女性如厕排长龙的现象彻底消失。 此前我们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强调的是重点关照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而此次郑州的此种表态呈现给我们的无疑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民生管理理念。无论女厕面积普遍不能满足女性使用需求是一种无意识的性别歧视,还是简单的传统观念问题,政府开始发力解决它总归是个好消息。 顺便说上一句,既然要解决,那就最好一步到位,同国际接轨,男女厕面积至少达到1∶2的比例,而且,对女性人数相对较多的单位或地方(如文科学校)的女性如厕难问题进行重点处置,使其不再困扰众多女性同胞。 | |
来源:http://hsb.huash.com/tplimg/news_hsb_2007_ehsb.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