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做出来的同情才是真同情 |
http://hsb.huash.com |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6元/月! |
|
■张若渔 20岁的女孩毛陈冰在QQ群上看到一条求救信息,赶去了3000公里外的贵州山区,为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女人献血。她近日受到央视邀请录播节目,成为“中国骄傲”候选人。(《都市快报》10月17日) 毛陈冰有资格成为“中国骄傲”,不在于她的事迹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一刹那迸发的道德勇气足以 想象一种情境:疲倦而喧嚣的夜晚,QQ群里突然出现一条不知来自何处、不知是真是假的求救信息——— 在遥远的山区有一个陌生的病人亟待救助。看上去这就像一个书中抑或电影中的悲情故事,显得那么不真实。当时,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轻易地把眼神移开,因为自顾不暇、因为心理隔阂、因为唯恐欺诈、因为山高路远…… 然而,那个夜晚,20岁的毛陈冰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生命请愿保持了源自于人性的温度。同情并不是奢侈品,大家都很容易抒发恻隐之心。但,毛陈冰的与众不同之处则在于她果断地付诸行动,没有太多世故的犹疑,更没有冷漠地坦然以对。 人或以毛陈冰的“轻信”标榜自己的冷静和理性,但我们却不得不说,也正因其“轻信”方凸显其道德价值。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太容易轻信,而是太不容易轻信。社会道德景观的每况愈下触目惊心,而毛陈冰以及像她这样的一群人的存在,以义无反顾的道德热度让我们相信,仍然有一种艰难的拯救力量涌动不息,或许细微但不可阻遏。这种道德财富,宛如星星之火赋予社会以温情,赋予那些孤苦无助的人以奇迹。 中国古人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诚然如此,道德感的式微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基础。但即便如此,仍然不是我们拒斥道义关怀的理由,紧锁的心门不会让我们的生活遗世独立,只会加剧道德恐慌和生存压力。从此意义上讲,如果你同情一个人,就像毛陈冰那样用行动去证明。同情若不做出来,就是不同情,把同情做出来,不但是对受苦者的安慰,更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