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2007年中秋晚会曲终人散,热闹了多天的承德避暑山庄已归于平静。当记者再次来到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烟盒、月饼渣、水果皮、废报纸……观众席上散落着各种垃圾,据说能装满满一集装箱;演职人员临时休息的烟雨楼内,地面上、路两旁,一次性饭盒随意丢弃。(9月27日《燕赵都市报》)
每当这个时候,另一幕总会被我们提起: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数万人观看了闭幕式,散场后,地上没有留下一个烟蒂,一片纸屑,一丝痰迹,美联社记者评论说:这样的民族真是太可怕了!数万人不留下一张纸屑的民族是“可怕”的,数亿人长期乱扔乱吐难道不可怕吗?
“注意素质!”电影《疯狂的石头》给我们留下了这句经典的台词,问题是,怎样才能真的“注意”?靠舆论谴责?谴责有用,却也有限,要不然也不会数年“谴”而不绝。更重要的是,谴责别人与自己怎么做是两码事:我们可以通过高声谴责,从低素质队伍中除却自己,却并不影响下一次自己的随性———“中国人就这样子”,反倒会成为说服自己的理由。
一个礼仪之邦,为何连基本礼仪都成了问题?如果说是天生如此,打死也没人会服气。文明举止,宁有种乎?我们更愿意相信:西方人不喧哗、不乱扔的“高素质”,并不是天然就比国人“道德高深”,更多情况下是外在的对于法律的敬畏与内在的教育教化的共同结果。换句话说,我们后天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相关的法律没有发挥力量。
在国人眼里,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都属“小节”,不值得“上纲上线”到法律高度。其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正是有了法律的调解,才有了道德层面的“高素质”。比如,在瑞士,所有被抓到乱扔垃圾的人,都将被处罚款;在新加坡,不仅随地吐痰会被高额罚款,如果破坏公物,还可能会被施以鞭刑;在我国的香港地区,也有很多类似的法律,虽不常用,但一旦“倒霉”被抓到了,便要付出高额代价。自律诚可贵,他律价更高,正是这些代价很大的
在很多国家,基本礼仪素养都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相对而言,这些“小节”总也入不得我们中小学教育的法眼,我们是先教宏大理想,然后才教为人素养———
几乎每一次“难堪”都会令国人颜面无光,但用不了几天,一切又将归于常态:我们在谴责声中,接受着“国人素质不高”的现实。打破“谴责———
有人担心:奥运之时会怎样?我担心点儿更近的:几天后的“黄金周”会怎样?
华商报 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