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2008-05-30 19:01:31)
标签:

文化

传奇中国

分类: 传奇中国

                     6月1号BTV3周日晚上18:35《传奇中国》播出编导:付蕾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2007年,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这个原本不知名的中国南部一个普通小岛成了全球考古界里的明星。

因为这个小岛附近海下20多米的深处,一艘沉没了800多年的古代神秘沉船满载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被整体打捞出水。这件事的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被中国水下考古界称为创举!被世界水下考古界誉为奇迹!

那究竟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片断?它又是怎样被打捞上来的?这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87年8月的一天,一艘来自英国海下探测公司的探测船行驶在阳江海面,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找东印度公司一条装满白银的沉船。突然,探测用的声纳仪器上有了变化,这意味着是水下出现了可疑的不明物体,他们立刻派潜水员下去探摸,但一无所获。为节约成本,他们把一吨多重的机械抓斗放了下去,这一抓,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240多件完整的精美瓷器惊现水面!

 

   这艘古船第一次惊现它神秘的身影。这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锡器、铁器、数枚中国古代铜钱和一条做工考究的镏金腰带,让在场人都惊呆了,意外的发现让英国人很兴奋。根据之前掌握的信息来看,他们要找的船装载的是6箱白银和35.5吨锡锭。而这些器物显然出自中国古代,极可能有着更不寻常的价值。那一刻让在场的国人既振奋,又心疼。振奋的是,这些精美器物或许意味着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心疼的是,在英国抓斗粗鲁的动作之下,很多瓷器粉身碎骨。广州救捞局拒绝了英国方面继续打捞的要求,马上上报国家。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像雾像雨又像风......

   经鉴定,这些古老的盘子碗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出自中国瓷器生产水平最牛的宋代,距今已经过去800多年。说明海下很可能隐藏着一艘古代沉船。这对当时中国考古界来说绝对是一惊喜,甚至不亚于发现甲骨文!为什么呢?因为多年来,中国考古界一直期待发现这样一艘古沉船来证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真的存在过的。谁想到,英国人的偶然为之,竟然把这块考古领域激活了!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已故的余伟超先生兴奋地为这艘宋代古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

 

   但南海一号的神秘现身只有这短短一个瞬间,想深入了解它可不容易了,必须具备专业的水下考古能力。而中国一年前也就是1986年才开始培训水下考古人员,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南海一号沉没地点位于珠江口以西,距海岸线19海里,海平面以下20多米的泥沙当中。1989年11月,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再次来到这片海域上,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当人们按照上次的坐标去寻找的时候,发现那艘牵动人心的南海一号已经在茫茫海底神秘消失了。

 

   张威,中国第一位水下考古队员,与日本队员共同参与了那次行动。当时的张威并没有意识到,他将成为触摸南海一号的第一人。他介绍说:“按照浮标确定,摸下去,花了2天的时间,下面很黑,什么也看不见,我摸到了一个木片,当时在水里能感知是一个木片,因为船是木头的。日本队员摸到了一个瓷片。”

 

   这轻轻一触,带来了南海一号的讯息,经过与1987年的出水文物相对比,这个木片和瓷片被确定就是南海一号的遗物。它沉没的大致位置终于找到了!但阳江海域的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水下考古显得极为困难,日方的合作承诺也因此终止了。这艘隐藏在海底的神秘古船到底是什么样子仍然是一个谜团。南海一号只好继续深海长眠,这一眠,又是12年。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被掀起的盖头

   话说就到了2001年,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广东省水下考古队得到香港潜水协会的资助。而恰好此时,我国水下考古队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这个被搁浅了12年的调查得以继续。香港方面还特意向当年发现南海一号的英国人买了定位图帮助寻找宝船。两份图拿在手里,按说是稳妥了吧,但表面风平浪静的大海从来都不会像陆地那样从容安详,海底暗流汹涌,季风洋流的数次袭击,渔民们的捕捞作业,12年后,海底已经面目皆非。明明确定好位置的南海一号再一次和考古队员开起了玩笑,像传说中会跑的人参娃娃,再次神秘消失。

 

   张威的话这样说:“原来海底可以摸到船的桅杆,挂着渔网,现在都摸不到了,季风洋流让海底变平了!”而当时在现场的崔勇这样描述:“当时海上如果没有公布经纬度的时候是不易被发现的,一开始有桅杆,用声纳就可以找到,后来被脱平了,声纳就找不到了......当时用声纳找得所有的疑点抛声纳下去,下去摸下去摸,下了很多组下去摸,后来也摸不着......”

 

   茫茫大海,没有任何参照物,定位图只提供了模糊的方位。很快,一个月的探测期就要过去了,赞助费也已经快要用完,考古队仍然一无所获。第25天到了,考古队员像往常一样跳下海去探摸。这天是崔勇第二次下水了,直觉告诉他今天不太寻常。

 

   崔勇赶紧又扔下去浮标,用声纳扫那个浮标和沉船位置,有一个浮标比较准,“我那天下了2趟,第二趟从那个浮标位置下,那个浮标离沉船大概5米,找到一块大概高出30公分的凝结物......”摸到凝结物的崔勇心中一阵惊喜,他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摸了一块带有瓷片的凝结物浮出海面上来。这块凝结着的青白瓷,如同南海一号的DNA,霎时间,船上沸腾了。

 

  “中国的沉船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瓷器还有铁器,在海水腐蚀,有生长大块的凝结物,所以只要有看到凝结物,基本可以判断有古代沉船。”崔勇说当时很紧张,找到以后很谨慎,很高兴。但是还没有太大的把握,于是又去了一次。低调的避开媒体,发现确实就是南海一号,于是采集了一些瓷器。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惊喜才刚刚开始

   南海一号的位置被准确找到了,但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完好的立在海底,而是整个船体深深地陷在了淤泥里。没人能见到它的真容。淤泥像一件结实的外衣把南海一号包裹起来,这为海下探捞带来不小的难度。这片海域海底能见度极差,真正能下水的时间非常有限。能见度最好的时候也不过20公分,多数情况伸手不见五指,就是用强光手电,也只能看到眼前30公分。考古队员只能像盲人摸象那样根据触觉判断船的形状和方位,再回到船上凭记着忆绘图。在考古专家眼中,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当事人这样描述:“从三层板叠加上来看,和泉州后主刚发觉得沉船是一样的,就跟咱们见到的古代帆船是一样的,和郑成功的宛礁一号肯定是一样的,船舷都是一样的:中间最鼓两边最尖,后面几乎是平的,切齐一边,有点像桃核.....”

 

  根据分析,同处一个时代,造船水平和形状应该基本一致,于上世纪50年代发掘的泉州古代沉船为南海一号的形状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它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底尖,船壳板用二至三重板叠合,有13个水密隔舱。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货轮,复原后的长度为34米,宽11米,型深4米,载重量达到200多吨。遗憾的是那艘船发现的时候只有一个残存的躯体。

 

   2002年3月,考古队员开始将覆盖在南海一号最上端的淤泥一点点清除。考古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试发掘。一天,考古人员发现船上有一块破损的甲板暴露出来,英国抓斗抓坏的应该就是这里。没人会想到在这个只有两平米的甲板下面,竟然藏匿着了6千多件瓷器,其中4千多件保存完好,那的新鲜光泽仿佛刚从窑里拿出来!对于考古专家来说,一个考古遗址保存的越完好,其考古价值就越高。为了防止抽泥时损坏文物,考古队决定将它们发掘出水。

 

   文物被一一带上来。这些瓷器分别来自宋代著名的四大窑口景德镇,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以及磁造窑。最为精美的还是来自景德镇的瓷器,这种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青白瓷,俗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瓷器。北宋时就享有“青如天”的赞誉,800年海水侵蚀竟然完全没有改变,釉色鲜艳,釉质极薄,工艺非凡,这自然是当年景德镇瓷窑中的上品瓷器。还有著名的龙泉青瓷,在宋代,浙江的龙泉青瓷被形容为“如玉似冰”,配有花卉卷草或云纹图案。龙泉青瓷的兴起,代表了青瓷工艺的最高峰。虽然都是出自中国著名窑口瓷器,其中很大部分却显示着强烈的异域风格。它们血统高贵身价不菲,并且批量出现,就连甲板上摆放的铁锅也是大批量的。而眼前这些器物仅仅是南海一号的冰山一角。

 

  考古队员崔勇说:“按照经验一条沉船有几万件我们现在捞出的4000多件还有一些碎片3000多件 5分之1!”这些器物隐隐透露着这样一个信息,这不是一艘普通的民用船,而是一艘远洋的商船。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宋朝的广交会

  大家都知道每年4月广州都会召开著名的广交会,但是您知道吗?在距离今天800多年前的宋代,就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广交会了。只不过那时候的广交会不分什么时候经常在召开。那时的广州就是一个世界贸易的枢纽。从秦汉开始,我国中原和沿海地区的商人就把商品装船,从广州或附近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到埃及和罗马。而西方商人也带着商品乘坐他们的船来到中国。到唐宋时,已经非常地繁荣,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推断,南海一号确实是一艘满载畅货物开往海外的贸易商船。那这条船到底是什么时候的呢?

 

   崔勇说:“瓷器、钱币很多,从考古学的判断这个是非常简单的,我自己做过统计:出了几千铜钱,从早到晚都有,最晚的是绍兴年间,就是南宋的绍兴就是南宋第一个年号,其他有很多,包括绍兴的有2、300百枚,但是绍兴年以后一枚都没有,以最晚的为标准,断代在南宋早期......”

 

   根据考古学的一般规律,会把发现最晚的文物年代确定为当时所处的年代。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早期的远洋贸易商船。对比前朝,宋船的设计更显气魄、规模,船体更加巍峨,装修更为华美。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一般的宋代远洋商船平均30米长,10米宽,可载百余吨货物、60余名水手;而最大的船可载300吨以上的货物外加500、600人。宋船头小,船底变窄有如刀锋一般在海上乘风破浪,船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面对狂风巨浪仍然能稳若磐石。

 

   一艘保存完好的古代沉船是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珍宝。这些年,在中国海域陆续发现了不少沉船,但是都被盗捞过,最为惨痛的是西沙附近的宛礁一号,被偷盗分子炸出两个巨大的坑,无数精美瓷器在瞬间变成碎片,散落在西沙清澈的海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南海一号是目前中国海域出水的唯一没有被盗捞过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古船。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期待打开的一串问号

   随着南海一号出水的文物越来越多,一些造型奇特的文物引发人们的猜想。,这种“喇叭口”瓷盘造型特别,不像中国汉族使用的器具,那会是哪里的人使用呢?陆地上的眼镜蛇,骨骸怎么会出现在一艘商船上?镏金腰带是1987年南海一号第一次浮出水面时发现的,腰带明显长于普通腰带很多,有1米7,什么人会用这么长又这么精美的腰带呢?这个镏金手镯竟然有门环般大小,什么人的手会那么胖?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使用者一定颇为有钱,在这样的船山出现的最有钱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船主,那么船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时专家认为:“金腰带不是汉民族用的,门环大小的手镯,都是异域风格的,可能有外国人或者喜欢外国人东西,可能是来样加工。那个金链子又说西亚风格的又说蒙古风格的说不清楚。居然还有眼镜蛇,比较奇怪。”

 

   那时候,外国人购买或租用中国船是很平常的事。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搭乘中国船从泉州起航回国的。而从中国古代沉船里发现外国人遗物这还是第一次。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船主就是一个富有的阿拉伯商人,满载一船紧俏货物做着赚钱的美梦驶向远在西亚的家乡。然而他这次的运气可不怎么好,没走多远,船就意外沉没了。这艘船也算历经大风大浪,怎么还没走出熟悉的中国海域,就出事了呢?

 

   南海一号是怎么沉没的肯定是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南海一号沉没的非常突然。船几乎没有发生任何侧翻,就稳稳地坐到了海底。一般的木质古船沉没的速度比较缓慢,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逃走,可是船主怎么连最贴身的金腰带金手镯和金戒指都来不及一起带走呢?沉没的状况或许出乎想象的危急。

 

   专家认为:大家都知道船上都有锚嘛,在南宋时期船上有一种石质的,学名叫锭石,三四米长。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石条。中间略微比两头要粗壮一些。然后上面再加上木质的犁。整体就是一个十字架,起锚的作用,就是一个锚的原生态。这个东西比较重,放在帆船上面实际上是船本身最重的一个东西。如果船发生危险的话,首先要抛弃最重的东西。按照惯例,第一就把这个锭石扔下海,而且它就在船舷附近,也最方便扔下海。但是它没有远离这条船船体,船发生事故的时候,船上的人都没有来得及把这个碇石扔掉。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打捞从哪里下手?

   看来关于南海一号沉没事故的调查原因只能等南海一号的神秘面纱完全被揭开以后才能得知了。而此时,一个非常现实的难题摆在了考古队员面前,南海一号所在的海域海水能见度为零,如果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把文物一件件打捞出水,就不能对沉船和船载文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和记录,很多珍贵文物的考古信息就会丢失。而古船在水下浸泡了800年,船体非常脆弱,即使船载文物全部打捞出水,对于沉船本身的水下考古打捞也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神秘宝船南海一号究竟该何去何从?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州打捞局就沉船的保护和打捞工作进行磋商,提出了整体打捞的初步方案,也就是说,把南海一号沉船船载文物以及沉船周围的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制的钢箱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放置到安全可控的新人工水域中进行发掘和保护。这个想法看起来完美动人,但这将是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首创,此前没有任何案例可以借鉴。整个方案,实现起来却有着无法言说的艰难。

 

   埋在泥底下的一条古沉船船体800多年了,它没有任何的强度,只要碰到这个船体,船体就烂了!它里面还有装了很多的瓷器货物,还有泥巴都结在了一起。那么在水下它的重量就有3000多吨,那要把它连泥连船体、带货物一起搞上来,对船体、对货物没有任何损伤。打个比方来讲,就是一张报纸,包着一大堆生鸡蛋,生鸡蛋在泥里面,你就要把它非常小心翼翼的弄起来,这张报纸不能破、不能有任何损伤,生鸡蛋也不能破,难度可想而知.....

 

   被包裹在海泥里的南海一号总重量达到4000吨,这么大重量如果不采用特殊的方法不可能吊起来。如果用多根缆绳掉起,又容易负担不均匀,文物可能随时掉落,船也会随时因不平稳发生碰撞导致解体。平稳的起吊和运输是这件事的重要目标。

 

   当时参与打捞的专家说:“那时候我做的就像库尔石克号一样,就是我专门要打造一个半潜驳,装很多主动式的液压,装上波浪补偿装置以后通过一个个脚点啊,高脚线,把它一个个拉起来......”波浪造成船在海上面摇动,摇动反应在几何上面的一个变化,相对尺寸、在坐标系里的一个变化,它这个上下的运动和这个深沉,专业上叫做船舶的深沉。还有一个叫做船的横摇和纵摇,这个是船舶威胁最大的几个量,其中深沉是最大的。人们就用传感器检测深沉的、还包括横摇以及纵摇的量。依靠动力装置,就把这个量进行补偿,专家用液压系统补偿。补偿之后就可以在海上保持基本上稳定,但是不可能像陆地上那么稳定......

 

   但毕竟还有不稳定因素,不稳定就意味着风险。用巨大的起吊船把古船在海里吊起来,一直拖到岸边,这是一个最容易想到却也最难实现的方式。当时,我们国家最大的起吊船南天龙最大吊力浮吊为900吨,距离浮吊南海一号的4000吨还差得远呢。要是有一个更大的吊船就好办了。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7年3月,耗时3年耗资6亿的海上大力神华天龙在广州打捞局手下现身了!它几乎是为打捞南海南海一号量身定做的,最大吊力就是4000吨!面对7级风,2。5米的浪高可以安然无恙地作业。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2007年5月10号,广州打捞局为南海一号量身打造了重530吨的巨型钢沉箱——沉井,运抵现场。

沉井用特殊钢材建造,封闭式双壁,俯视呈回型,分上下两段,下沉井底部设计为像内收缩的斜角,像刀刃一样,以便沉井顺利插入海底淤泥中。按照整体打捞设计方案,沉井运抵现场,用静压力把它缓缓沉入淤泥,然后再从上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封闭钢梁之间的缝隙,形成一个封底密闭的钢箱,再把钢箱以及箱内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周边泥土等原样不变的整体打捞出水。

 

   专家介绍说:“难度最大的是沉井下压,因为我的沉井差不多十二米。十二米就差不多我们四层楼高。四层楼高的一个沉井,30几米长的一个沉井。14米高的一个沉井,要在30多米深的海底。不接触古沉船,压倒30几米深的泥里面,这个压力非常大,那么用静压方法,就是在沉井上面压重物。”

 

   5月17日,南海一号打捞沉井在南天龙的起吊下开始下沉。当沉井下压到十米左右的深度时,怎么也下不去了。

 

   专家说:“因为你一直下压的时候,它的泥沉是不一样的。这么大的一个沉井它在下压过程中会发生偏移。这么大的一个如果发生偏移以后,你要纠正它,这非常困难的。就是一个大房子,它倒过来以后把它扳回去是非常困难。而且是水下30几米水深,那么就是在下压的过程有足够的下压把它压下去......第二个下压过程不允许有大的偏移,那么就需要你继续控制它,后来进口一台法国控制仪,偏移一公分,我们都看得出来,不停调整.....”

 

   海底淤泥的摩擦力加大,打捞工作遇阻。所有人陷入焦虑,时间一天天过去,沉井下压远远超过原计划的半个月,2个月过去了,沉井还没有完全下去。

 

   考古队员告诉我们:“我们得到的资料呢是泥土土质比较稀,我们是按照取样的地质性来布置下压力,后来下压的过程中泥土的泥质黏度和分层取样的发生了大的偏差,所以下压力一直在增加,原来计划用1300多吨下压,实际上用了3600多吨才下压下去。”

 

    7月27日,沉井静压到位,上沉井准确地把古船罩在了正中央。

   终于能暂时松一口气了。然而接下来的环节将更加艰难。穿底梁,就是用重5。3吨的钢铁底梁从沉井的这边穿过近15米的结实的淤泥,插到沉井另一边的孔里,一共要穿36根。这一切将由潜水员在30多米深的漆黑海底进行,这可能实现吗?所有人都在心里打鼓,果然穿第一根底梁的时候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这根将近6吨的底梁在海底淤泥的强大阻力下,竟然生生的被折弯,报废了。

 

   在专家的描述中水下——因为它的泥层不一样、阻力不一样,就造成它的轴线一直在发生偏移。因为只留了10公分的间隙,从这个孔穿过那个孔,穿不过去就没用。对到那个孔的时候,因为轴线发生偏移,要么上敲,要么下限,或者左右偏移.....

 

   原来计划2天一根的底梁已经过去了、8天,海上刮起了东北风,海况越来越差,连续4个月的水下工作,潜水员已经极度疲惫,所有的打捞人员都处于极度煎熬之中。当时的状况很危急:“在穿第一根底梁的时候我们那个项目组一直在研究,因为一直穿不进去,穿进去退出来很多人已经觉得不可行了,有时候潜水员在水下,下一步做什么工作,我们都不知道安排潜水员干哪一步工作了,有点走投无路、绝望的感觉.”

 

   当第十三天的黎明到来的时刻,第一根底梁终于被穿过去,几十个大男人在作业船上欢呼着抱在了一起,有人甚至背过去偷偷地擦眼泪。打捞专家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我们在底梁的头部,上下左右都加了高压水,底梁往上面抬的时候,我们就开下面的高压水打,把下面的泥打松。松了以后阻力小了又往下走,穿底梁的过程中,要不停的看轴线。保证它刚开始发生偏移的时候就要矫正。第二个在底梁上搞了两根大的钢管,就是在进去的时候卡死它,不让它发上上下的偏移......”

 

   2007年11月13日,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潜水员的60天苦战,南海一号古沉船的36根底梁全部穿引完毕。

 

  11月26日,第3块保泥板穿过沉井。至此,整个沉井底部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打捞古沉船的钢箱制作完成。

 

  唉,真不容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船也不是容易打捞的。总指挥吴建成后来说,即使这么困难也全是仰仗好运气,穿底梁的时候只有结实的淤泥没有石头,如果海底有石头,一切都无堪设想。

这个巨大的箱子完成后,就得赶紧打捞了。要知道,海上作业很大程度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老天爷要是不给面子也没辙,所以当了解到最近将有一个大的洋流过来的时候,打捞总指挥吴建成做了一个决定,抓紧工期,提前打捞南海一号。

   12月22日清晨,华天龙周围集结着14艘大小船只,海面出奇平静,所有人都暗自运着一口气,祈祷着好天气的延续。

                 揭秘南海一号800年的传奇

   2007年12月22日上午十点,起吊开始。一艘名为1601的半潜驳不断地往外排水,载着南海一号慢慢浮出水面。考古人员介绍当时的情况说:它在水里的时候是可以吊起来的,但是出水的时候就超出4000吨了,就超过这个华天龙的极限了,所以最后用的办法是不让它出水,先抬离海底,一条半潜驳,像潜艇一样,钻下去把它放在潜艇上,潜艇往上放,这个华天龙往上掉,这样把它弄上来。

  

   11点30分,沉箱底梁的数字清晰可见,沉箱整体出水成功。南海一号的打捞取得巨大胜利。

十二小时候,海上起了飓风。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这个让无数人魂牵梦萦20年的南海一号终于浮出水面。只是它神秘的脸庞依然深藏不露。考古专家说:当时只能见到覆盖在南海一号上面的泥巴,见不到南海一号的船,如果不告诉你里面装得是南海一号的话,那你只能看到一个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的海泥。

  

  12月26日晚10点30分,装载南海一号沉船的沉箱终于整体落在水晶宫的码头上,历时2小时40分蜗牛式的缓慢爬行进入水晶宫。2008年3月26日,被安置在海陵岛水晶宫里的南海一号,开始正式注入海水。此刻,关于南海一号的全方位的考古工作才算真正拉开帷幕。

 

  这个时候并不轻松,因为如果让南海一号突然暴露在空气当中,贸然打开,覆盖在船体外面的泥沙就会散掉,也许会对里面的物品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所以刚刚修建的水晶宫就是模拟船体原先在水里的状态,专家们小心翼翼的一圈一圈往下切,边切边清理、一边加固......现在我们依旧无法看清南海一号的真实状况,淤泥此刻依旧包裹着它,要等到下一个阶段的考古工作的推进,我们才可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人们期待着南海一号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特别推荐:灾区今天最急需的是什么?

         我在帐篷学校过六一

          祝福灾区的孩子六一快乐!

             感动中国的那首诗歌——《生死不离》

           第一个进入北川采访的记者手记

             余震的时候我正在采访

             同奥运冠军一同进驻灾区

             今天我走上前线——

             我们在行动——大爱基金!

             澳门赌王接圆明园马首回归记(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