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覃立:“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与“倒U理论”之比较

(2017-10-21 13:34:59)
标签:

覃立

运动心理学

犹他大学

个人最佳功能区

倒U理论

分类: 学术随笔

覃立

今天的《运动心里学》课又讲了一个模型——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theory of individual zone of optimal function)。苏联学者汉宁(Hanin1989)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赛前、赛后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 level)的测量为基础,提出了该理论。主要观点是:当状态焦虑水平处于某一区段内时,运动员可获得“最佳表现”。而该态焦虑水平(state anxiety level)区域是因人而异的,可以是低水平、中等水平,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见图1)。

http://s9/mw690/001rdDxSzy7fbfMXOEU38&690

该理论否定了国内的大部分《运动心理学》教材中介绍的“倒U理论”(Inverted-U PrincipleYerkes&Dodson1908)。后者宣称“倒U理论”认为:在某一程度之下,运动员的“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越高,其表现越好。但超过了这个程度之后,运动员的“唤醒水平”越高,其表现就会越差。换言之:“中等唤醒”比低或高的唤醒水平更有利于运动员的表现。见图2

http://s7/mw690/001rdDxSzy7fbfQA5Ia46&690

心理学老师说,这两种理论各自都有自己的证据和实验数据,目前可谓是并存。不过,“倒U理论”的后续研究又有了两点重大的发现:(1)个别球员的“最理想唤醒水平”有所不同;(2)任务的难度亦会影响到个别球员的“最理想唤醒水平”,见图3

http://s10/mw690/001rdDxSzy7fbfURPjXd9&690

因此,“倒U理论”也承认“适宜功能区间”,从这点上来说,“倒U理论”与“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上是相通的。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特点一是个性化,二是定量化,三是生态学效果较好。它注重个体差异,从比赛实际出发,通过长期跟踪测试及对测试结果的相关分析,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