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人”的体育——《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评介
(2013-05-02 22:56:14)
标签:
李雪涛铺垫激发学生生命的价值说是 |
分类: 学术论文 |
“有人”的体育
——《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评介
“People-Oriented”
--An
覃立
Qin
摘要:介绍与评论了《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一书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该书牢牢把握人本体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体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学校体育进行整体构建的愿景。该书立论高远、观点新颖、脉络清晰、论证严谨,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一线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都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哲学;学校体育;以人为本
Abstract:This
Key
基金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TS12332)。
《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一书是长期致力于体育基本问题研究的马卫平教授(以下简称“作者”)的著作。该书于2010年出版,隶属于《人本哲学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论》丛书中的一套。该套丛书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领衔,由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一批博士、教授和博士生指导教师们合作完成的。由此可见,作者此书是“人本哲学”在学校体育里的诠释和运用。该书共八章,二十余万字,其论点明确、论证充分、文献丰富、内容详实,既有纵向的思想史追踪,又有横向的中西观点比较;既有理性的批判,又有严谨的立论。更可贵的是,作者跳出了体育视野的局限,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来俯瞰体育和体育教育,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见解。本文在此做一些简单介绍以及评论,希望能够与此书的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1书名解析
让我们从剖析书名开始:“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从此题目,我们能够解析出诸多内容。
首先,该书秉承的是“人本哲学”,关注的是“体育与人的关系”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体育哲学作为哲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理论概括,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研究范式和学术流派:美国的体育哲学侧重于哲学思想的研究;日本的体育哲学主要是解释、说明“什么是体育”这一体育的最基本问题;在我国,体育哲学则侧重于对体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和科学解释。而从“人学”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体育和体育教育的理论和观点,虽在国外有类似表述,如日本著名学者前川峰雄就认为体育哲学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即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功能等的“社会学”;另一方面就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包括精神哲学和身体哲学在内的“人学”。[1]但在国内,仅限于片面、简单的介绍与提及,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该书的出版,可谓填补了这一空白。所以,作者在副标题里用了“一种”一词以示学派上的区别。其次,所谓哲学,就是对事物本原的追问。两千多年来,哲学上一直探讨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将之问到体育:什么是体育?为什么会有体育?体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对这些问题,相信各位读者在阅读了该书之后,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人本体育哲学观”的提出
在该书的前三章,作者进行了“人本体育哲学观”的立论。
2.1体育是塑造“完整的人”的重要手段
作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面的人”、“完整的人”的人学观出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即:“体育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手段”[2]。这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研究假设,也是作者哲学观的价值坐标和最高目标。作者此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批判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受功利主义、工具主义、身心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将体育误认为就是锻炼身体,身体就是指肉体,而与精神和心灵无关,从而把人作为手段、作为目的的基础上的。此观点就是为了“反对把人分为身心两方面,反对将体育体育孤立于社会生活、孤立于整体教育,片面地看待体育。”[2]159
体育,既能塑身,也能塑心,具有双重作用,而且这两种作用是同时产生影响的。塑身和塑心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并行不悖,共生共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谈到此,笔者想起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体育育人的双重作用与之何其相似!正如民国时期,体育学者吴蕴瑞和袁敦礼在其合著的《体育原理》一书中这样论述“体育与教育之不可分性”:“心身不可分之为二,即教育之方法,亦不能划分何者为身体活动,何者为精神活动。盖身体之活动同时即为精神之活动,而所谓精神之活动,无不含有身体之成分也。”[5]
2.2体育的“属人性”、“为人性”和“人为性”
在该书的第二章中,作者主要从体育的“属人性”、“为人性”和“人为性”三个维度来阐述体育在个人实现全面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在“体育的属人性”的论述中,作者认为无论对哪一种体育项目或体育现象进行还原和再还原,最后都会归结为人或人的需要,所以,人或人的需要就是体育不可再还原的“终极原因”或“第一推动力”。
在“体育的为人性”的论述中,作者认为体育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的,这种关注既有人内在的向往也有人的本能的自然追求,既有体育的本质属性,也有体育的其他属性和功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其具体可表现为:为了人的健康、为了人的健美、为了人的健全、为了人的需要等。
在“体育的人为性”论述中,作者认为体育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体育对人不仅具有工具的意义——即用体育来增进健康,而且具有使人完善的意义——即用体育来涵育人性,提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作者还总结了席勒、伽达默尔、胡伊青加、杜威等思想家对“游戏”的论述,并表明认同“体育是人的放松身心的游戏”的观点。
2.3“体育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更接近人文学科
2.4关于“体育”本质的争论不会有也不该有统一结果
3学校体育“完整的人”的失落、追寻与塑造
3.1“失落”与“追寻”并存的思想沿革
教育、体育本就是人创造的,作者在今天呼吁学校体育要“关注人”,那么我们不得不思索:“人”是如何在学校体育中失去的呢?作者在第四章,从历史的角度列举了学校体育“完整人的失落”的表现和事例。这其中包括生物观体育、政治化体育、军事化体育、功利化体育、学科化体育、商业化体育对完整人的肢解和异化。接着,作者进一步追溯了“完整人的失落”的哲学根基,这主要包括灵肉分离的西方哲学二元论、以理制欲的西方理性主义和宗教禁欲主义、以身抑体的中国传统哲学、社会本位的体育观以及自然科学主义体育观。但同时,作者在第五章又从中西方两条线,挖掘和列数出历史上难能可贵的,曾追寻过“体育对完美人塑造”的思想家的观点,这包括古希腊罗马人的人文体育萌芽;西方近现代维多利诺、蒙田、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斯宾塞、杜威、裴斯泰洛奇等人的人文体育的思想探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文体育理念;以及中国儒、道两家对人文体育的宝贵探索;中国近现代以来,严复、蔡元培、吴蕴瑞、袁敦礼等人的人文体育观念与实践等。
作者在此部分着眼于教育的大视野,对诸多中西方思想、教育以及体育名家的观点进行了艰苦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教育史学功底。
3.2学校体育的应然目标
作者在第六章提出,当代学校体育改革应该追寻“完整人的塑造”的思想史足迹,弘扬人的主体性,确定其改革的理念和任务。作者指出:体育应以“人”而不是“物”作为出发点,“体育关心的不只是让人掌握知识、增强体质、提高技能、获得金牌、取得名次等外在目的,而应关注人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特长、生命、生活等。[2]109”
当前,人们经常批判体育的“异化”现象,比如学校体育中指导思想的工具化、教学方法的灌输化、教学评价的达标化,比如竞技运动中的政治化、商业化、兴奋剂、失范等问题。何谓“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这在卓别林著名的喜剧《摩登时代》里就可见一斑。这时的人也不再是进行着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人,已经不再是一个全面的、有着创造性与超越性的人,而是日益片面化的人。异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同时,异化是对人类本质的压迫,最终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消灭。虽然在短时间内,学校体育的异化现象不能完全消除,但我们必须指明其最终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应然目标,那就是塑造“完整的人”。
4学校体育塑造“完整的人”的实践指引
4.1对中国学校体育的诊断
在完成理论构建之后,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做出了实践回应。在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作者提醒人们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教育性,指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121”而作为教育,而不能仅仅着眼于未来生活的准备,还应该关注当下,关心学生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
受“工具化的教育”和“教育的工具化”的影响,人们逐渐忘记了教育和体育的教化、启迪、唤醒作用,而喜欢将一切具化为看得见、摸的着、可以度量和评比的东西,比如分数、标准、规模、水平、速度、程度、比例、结构等,甚至连最应该关注人精神世界的语文教育也不例外。有人比较了民国时期与现在小学生用的语文课本,发现:以前的课本“……最重要是告诉小孩,即使是牲畜,也并不只晓得吃草,里面有一只羊,与众不同,它看花,有灵性,也有享受生命的一刻。不像以后的课本,提到牛羊,重点是‘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可以穿。”[7]体育教育里类似的表现就是认为体育只有以秒、米、公斤、得分数、难度值等尺度来公正地裁判胜负,才能宣告参与者的强弱,才能显示体育的价值和活力。这种观念剥去了体育里的情感、态度、体验、美学等要素,只看到了竞争及其评判竞争的数值。近几年,面对“近2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8]的调查结论,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甚至声讨学校体育。这样的后果,虽然学校体育无力全部承担,但难逃主要责任。本书作者通过对当前学校体育存在问题的实地调研及深入分析,高屋建瓴地指出其四个缺失:缺野蛮、缺个性、缺氛围、缺人文。而归根结底,是学校体育缺乏建立“人的出发点”,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也是学校体育异化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诊断既是振聋发聩,也是发人深省的。
4.2人本体育课程的整体图景
旨在塑造“完整的人”的体育课程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与漠视人、忽略人、肢解人的体育课程有何不同?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章对此勾画出了一幅图景:人本体育课程是焕发人的生命意识的体育、是展现动态生成的体育,是使人尽性的体育,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体育,其教学特征表现为整体健康性、精神生成性、身体体验性、游戏自足性、自由愉悦性等人文特征。这种课堂体现的是从物化走向人化、从分离走向融合、从限制走向解放、从单一走向全面、从“工具性健康”走向“审美性健康”的体育教育理念,反映了学校体育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和关怀。
需要指出的是,人本体育课程并不是否定当下的体育教学模式,而去构建一个崭新的、能够复制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曾经警示我们:教育改革仅仅靠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花样翻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对生命整体的把握。因此,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他说:“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9]不是说放松了纪律、降低了要求、增加了笑声、取消了测试……就是“人本体育课程”,其最终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甚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没有察觉,就像你不知道秋叶何时变黄,婴儿何时长出第一颗牙。因为只有当教育者发自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将“人”摆在第一位时,才能真正实现人本体育课程的整体图景。从根本上看,作者怀着这样的一种情怀:要将自由、自觉、自为的体育精神引渡到体育教育中,让学生也能够“享受”体育,从而摒除学校体育中的功利、受制、短视等弊端。教育学者肖川曾言:“一个正在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读过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书,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优秀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那么,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的、货真价实的教育,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的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10]同样的,参与体育的人,如果无法从体育中体会到激情、欢愉、振奋、懊悔等情感,那么也不能说他真正懂得了体育。我们的体育教育,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激发学生去感受和领悟体育带来的精微、绝妙的精神体验。这钟精神体验才是体育的本真价值和终极目的,才是我们在学校体育中理应着重关注的,这也是真正“体育”的回归。虽然目前来看,这样的回归还任重而道远甚至阻力重重,但幸好,真正的教育家和哲学家的眼光都是超越时代的,他们“并不是用他的思想来领会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借助这时代使他的思想接触到永恒。”[11]
5结语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
[2]马卫平.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
[3]周晓静.课程德育—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74.
[4]陈桂生.教育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8.
[5]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上海:上海勤奋书局.1933:151.
[6]熊斗寅.什么是体育[J].体育文史,1996(5):8.
[7]陶然.民国课本里的陌生国度[J].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2,(3):64-65.
[8]曹彧,李雪颖.体育应为升学考试必考[N].中国体育报,2012-03-12(001).
[9][德]雅斯贝尔斯
[10]肖川.教育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2.
[1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