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涉外·覃立
体育是最公平的,不论种族、贵贱、年龄、性别、权威都是用成绩说话,而不是其他。一个新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器材、训练理论是否有用,是否正确,其检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能否提高运动成绩,而不是哪位名人、媒体认可。马俊仁说中长跑选材就是看谁吃得多,孙海平说冠军不是从直道上跑出来的。这些理论怎么样?算不算石破天惊,颠仆传统?但他们因为培养出了王军霞、刘翔,所以被载入了史册,也被社会和行业所认可,他们说的也就成了有用的——至少是在他们的运动项目上。至于表达是否准确、合理,那就需要科技工作者从中去验证和发掘。体育的研究范式就是这样:通过分析优秀案例,从中总结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实践是检验体育真理的唯一标准。高尔夫亦然!耐克高尔夫工作室有一个高尔夫击球机器人。这样的东西都发明出来了,按说高尔夫理论都不需要研究了,只要人按照机器的击球方式去击球就行了。但这可能吗?人不是机器,不是输入指令,人就能每次都按照程序击球。自然学科的东西有用,但起不了决定作用!
每天,国内、国外的体育科技期刊上有数不清的论文发表出来,其中大多数都是体育自然学科的东西,比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体育从来都不缺乏和排斥自然科学的东西,本人也不例外,没有哪位真正的体育人愚蠢到今天还不相信科学的。比如中国的水上运动项目,大大得益于科技工作者在幕后做的大量工作才使得我们原本最薄弱的项目有所突破。本人反对的是“自然科学主义至上”和“唯自然科学论”,貌似牛顿出生之前世界就没有体育,是自然科学拯救了体育,创造了体育。这种观点偏颇到了极点。体育是艺术而不是科学,高尔夫亦然!建筑学不可谓不科学吧,但为什么还被称为“凝固的艺术”?音乐绝对算是艺术吧?可剑桥大学还有“音乐与科学中心”。学驾驶作为一种操作技能有没有科学?如果每一个学驾驶的人都患有“科学强迫症”而非得先弄懂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再去学习,那驾校就得关门。由此可见,人文与科学是水火不容吗?是非此即彼吗?不是科学的就是伪科学吗?烧火做饭有没有科学?颠勺的角度、力度都可以用力学来分析,炒菜的火候、温度都可以热力学来分析,如果每一个厨师都患有“科学官能症”,非得把每一个细节都得先弄懂再去炒菜的话,恐怕人早就饿死了。为什么没有人说厨师学的东西都是伪科学?事实上,真正弄伪科学的恰恰是一些懂科学的,牛顿在晚年的时候不是致力于用科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吗?宣称能制造永动机的哪个是科学的门外汉?正是迷信科学,所以才跌落到了科学的陷阱,看不到或者不愿承认科学的局限性。
在体育领域,任何人都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别人也可以表明别人的观点,孰对孰错,可以用实践来检验,而不是靠画图、写公式、搞辩论。在没有进行实践检验之前,凭什么说别人是伪科学呢?没有公式、定律的东西通通都是伪科学?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体育”?什么是“体育教学”?在弄懂这些概念及其内涵之前,谁都不要妄自称大,唯我独尊。至少在目前国内的高尔夫界,谁都没有资格说我是权威,我是真理,因为中国的高尔夫运动员水平还不太强。就算是伍兹、麦克罗伊的教练也没法永远称雄,因为体育本来就是风水轮流转,没有永远不被打败的。而科学是这样吗?科学是要有因果决定性、普遍性、明确性的啊!科学的公式、实验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得出相同的结果的啊,体育可能吗?你能百分百地算出一场比赛的胜负吗?你能百分百地预测冠军吗? 或许有的人可以成为一名高尔夫物理分析爱好者,但在他教出出色的运动员之前,或者有人用他的理论教出出色运动员之前,都只能自娱自乐,自我赏识。而没有资格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还说不定谁才是伪科学,谁才是假大空。假设有甲乙两个人,甲懂很深奥迪的物理知识,公式、定律谙熟于心,但就是无法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乙则完全不懂物理,但非常有训练经验,培养出过世界冠军,那么,要别人来评价,这两个在体育领域,谁才是伪科学呢?你可以说甲很科学,但我们不能说他的东西有用;你可以说乙不科学,但绝对不能说他是伪科学。科学但无用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每年的搞笑诺贝尔奖(the
Ig-Nobel Prizes)。当然,或许甲的理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只是尚待实践的检验。我们欢迎用事实来说话。即使是对的,也只能说在某一方面是对的,而不是整个运动项目的全部,因为一个运动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从最基础的肌丝滑行学说、超量恢复理论,到最前沿的项群理论,体育里的理论几乎都受到过争议与质疑。更不要说从纯物理出发来研究体育。在没有得到实践检验之前,那就只能是纯物理,不是体育,也不是高尔夫!
体育就是这样,你能在比赛中出成绩、赢别人,人们就服你,而如果你只是会算、会写、会画,却怎么也出不了成绩,那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屠龙之技。这就好比是这样一个医生——他整天只会讲医学原理、背诵医书,却一个病人也治不好!体育发展到今天,自然科学的东西早就深入到体育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的东西并不新鲜。物理学最前沿、最高深的应该是量子物理了吧,体育目前还用不上吧,能用上的也就是经典物理学的东西,这些比航空、军事领域如何?而航空、军事的一些成果早就已经运用到了体育学。目前国外的一些高尔夫理论如果拿到我国其他发展成熟的运动项目里也不见得多么高深,只是高尔夫在我国不是奥运项目,研究它的体育科技工作者还很少,成果不多罢了。懂点物理知识就自认为已经明白了高尔夫的核心机密?找到了不二法门?多么肤浅和外行,多么无知和无畏呵!我再一次告诉您,您那是物理,充其量只能叫高尔夫物理,是高尔夫里的沧海一栗,不是高尔夫的全部。
前几天我贴出了我们学校高尔夫系老院长谭受清教授的几个经验总结,有人斥之为伪科学。本来,这样的外行话不值得一驳,但不想让人被这种披着科学外衣的言论误导,误解我们体育、体育人和高尔夫教练、教师。我承认,有些高尔夫从业者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滥竽充数、欺世盗名之嫌,但这成不了某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坐井观天地自以为是,否定一切的理由,所以匆忙中写下这篇博文。谭老教授是我国第一批体育学硕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即今天的北京体育大学),当时还叫“副博士”,田径方向。老教授今年75岁了,依然每天坚持打300—400个球,研究高尔夫也已逾十年,是我校高尔夫系的奠基人,至今依然每天笔耕不辍,既记录打球的感想,也进行理论研究,前两篇博文都是从他的讲学课件里摘录的,本人新浪播客里也有他在练习场用自创的一套所谓“太极打球法”的打球视频。在我校从无到有的十余年的高尔夫办学中,培养出了高尔夫职业球员、中高协认证的国家级教练员、大学生国家代表队成员等(网上都可查到),这些都得益于老教授对技术的钻研和领悟。我不能说我们的东西就是全部正确和无懈可击,我们也走过弯路,也有困惑,但我们不会因为自己取得了点成绩,而去说别人的东西是伪科学。
最后,还是以一个笑话来结束本文。
一个人乘坐热气球旅行,突然意识到自己迷路了。所以他朝向地面上的一个人降低了高度,向那个人喊道:
“嘿,哥们,能告诉我,我在哪里么?”
地面上的人说:“没问题。你在一个热气球上,离地面30英尺,东经119°,北纬35°”。
“你一定是一个工程师”,热气球上的人说。
“是的,我是”,地面上的人回答,“你怎么猜得到?”
“哈,你告诉我的每一件事情在技术上都是正确的,可是对别人没有任何的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