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马卫平:默会知识与体育教学

(2012-11-17 23:13:52)
标签:

转载

高尔夫学习者应该看看,特别是那些抱有自然科学主义至上和偏执的人。

记得有句成语叫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可以内心领会意思,而没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句成语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意会和言传。所谓意会,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领会。意会知识就是通过体验、领会而达到的一种微妙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在知识。 所谓言传,通过语言交流信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会认识论,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庄子·天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知识分为两类,第一类的是可以言传,可以辩论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第二类的超越语言界限而达到的更深层次的知,就是不知之知(意会之知)。应当强调的是,不知之知并不是无知,而是一种意会认知。正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语言在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认为在面前,人类只能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可见的沉默性具有决定作用。

无独有偶,在西方一位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1958年发表《个体知识》一书,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意会认知问题,首次提出了“意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的概念, 它的名字叫迈克尔·波兰尼(M.Polanyi),。而后,波兰尼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进一步发展意会认知理论,建立了完善的意会认知哲学体系。意会认知论对传统的科学认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学者惊呼,波兰尼的意会认知论导致认识论的大逆转,是继笛卡尔和康德之后,认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什么是缄默知识?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Polanyi, M.,The Study of Man,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57. 12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又例如,我们可以认出任何一张脸上的表情,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如果非说不可的话,那也是含糊其词。波兰尼非常详细地分析了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差别,特别是详细地分析了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缄默知识在比较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他指出,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下列特征: 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众所周知,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正规的形式,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进行传递,能够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具有一种“公共性”。但是,由于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因此自然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特征。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正因如此缄默知识常常不为人们所注意,这类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是教学更加“科学化”,而过分追求言传知识,使得体育教材越编越厚,课堂讲解时间越讲越长,体育术语越来越多,为了使体育教学更具精确化我们注重了技术的角度、速度、高度、力度…….体育在追求言传知识的同时导致了体育意会知识的失落和体育灵魂的缺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么多年来,这种“科学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其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它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人的活动分为两种:概念化(conceptual)活动(要借助语言)和身体化(embodiment)活动。比如:讲演、讲课、讨论、交谈是典型的概念化活动,而技艺表演、球类比赛、跳舞等是典型身体化活动。绝大多数人类行为是一种言语的和身体的活动密不可分、二者兼有的统一体。如讲演要借助少量手、动作,球场上运动的球员也常用少而精的语言等等。而技艺、技能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是缄默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化既是意会认知方式,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对幅画的鉴赏、一项技巧的学习、人心灵的沟通,都是人意会地进行着体验、摄悟、内居等身体化操作。身体化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关联着个人存在,而且其结果知识的增扩最终构成人类的理智圈。例如:在游泳中身体协调自如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会知识,初学游泳的人仅掌握了书本上游泳知识或教练教的方法,下水后仍要手忙脚乱,把握不住水性,必须经过多次亲身体验,才能掌握水中平衡的窍门。会游泳的人也许不知道自己如何会在水中浮起来,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也许也不知道自己如何最终能驾驭车子等等,这些知识都不是依靠规则或者技术条规来传授的,它们依靠手把手的教授实现。在这中间,言传知识可起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意会认识的实践。

在体育(教学)课中,它的结果更多地不是表现在记忆、理解或推断知识的言传知识方面,而是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经历、体会与验证;体现在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及其行为习惯的改造上。首先,从传授方面看,这些活动用言语表达确实很难,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有了某些言传的口诀或动作要领,也常常需要动作示范来补充。因为语言是静态的,有限的,而技巧是复杂的,动态连续的。因此,在体育教学必须注重多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主动地环境中得到体验。其次,从学的方面看,熟悉要领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要通过模仿、练习,把技术的言传知识化作自己的意会知识。第三,注重因材施教,波兰尼认为意会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不脱离认识主体的所谓个体知识。那种求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统一评价的教学方法是不符合体育教学特点的。第四,体育教学要贴近生活,缄默知识更多是基于实践,它来源于生活,贴近于自然,因此,体育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应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观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所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重视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体验与体悟……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活起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