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二手球其妙

(2012-05-28 12:57:13)
标签:

体育

陈锦斌

南戴河

高尔夫礼仪

礼仪文化

分类: 学术随笔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5月24日14:47  高尔夫度假
                        http://i0/ty/golf/2012-05-24/U1340P6T12D6073930F44DT20120524144740.jpg
作者:理由
    我有个一点儿也不远大的追求——盼着有一天只打新球而不打二手球。

  初学打球时,每次下场都要丢球,一场球丢三、五个是家常便饭。尤其在山地球场,小球滚下斜坡就没影儿了。而在水域球场似乎犯有恐水症,明明可以超越的距离却偏往水里打。这些障碍物有着心理暗示作用,后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球场设计者用来唬老百姓的。你愈是心里想拿它不当回事其实就愈当回事,一念之差便中了圈套。

  丢球多,人就会本能地计算机会成本。那些名声响亮品牌的小球都是洋玩意儿,一盒12个,即使再便宜的也要几百元人民币一盒。其实它们都是MADE IN CHINA,还没出口就转了内销,在国人眼中未免贵得离谱,于是3-5元一个的二手球就成为初学者最佳选择。

 

  大概算小账不算大账是许多人的思维定势。我有一位球友,宁肯花一万美元的机票坐头等舱去美国打球,花上千美元买个漂亮的球袋看着赏心悦目,却舍不得用几十美元买一盒新球,还喜欢跑到人家的池塘边去捞下水球。每当回国,球袋里捡回的球比带出去的还多。

  在我看来,二手球自有妙处。在我所不知的领域,存在一个丢了捡,捡了卖,买了再丢再捡再卖的大循环,许多所谓二手球其实是三手或四手球。只要肯再多花一两块钱,便可以从相熟的小铺头里买到几近全新的二手球。还可以指定品牌与型号,等店家攒够了,一买就一水儿崭新。这样的新球往往是被信心十足的球友一杆打歪,丝毫无损,就从一手沦为二手,成为草坪员或农民工的生财之道。

  更有趣的是,有些球还堂堂正正地印着主人的姓名、籍贯或所属企业,如果遇上型号合手的,收集一包印有张三李四王五的小球饶有趣味。这类球特别经打,可能也是心理暗示作用,打别人的球没压力。有一只署名为“李金贵”的球伴随我足有两三个月,一次眼看后九洞都快打完了,球童得意地说:“今天一个球都没丢呢。”他刚说完,就被我一杆打入湖中。球童惋惜地大呼其名,说是李金贵下水了。

  球童告诉我,这怪他把话说得太早,这一行当仿佛有个忌讳,不打完18洞是不能先说的,否则就像魔咒一般灵验。

  渐渐地,我很少丢球了。我设想打完一场球不丢一个的时候,就彻底告别二手球。不过这个过程很漫长,而且反反复复。每当我带上一盒新球,遇有陌生的场地或不顺手的状态,又丢得稀里哗啦。不丢球的目标似乎近在跟前,却又难以达到。终于有一天拍拍脑门明白过来——从二手球到一手球的过程,是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而人们对哲学意义上的完美主义历来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

  完美主义是一种理想,是卓越与健康的渴望,是向上的力量;同时又是虚幻、苛刻、过犹不及与自寻烦恼的同义语。既如此,想开了,索性就打新球吧!

  说来蹊跷,自从拿定主意打新球以后,反而较少丢球了。球袋里迅速积攒了一批布满擦伤与泥痕的“一手球”,它们也变成招人不待见、打起来不心疼的二手球了。

  (理由 原名礼由,中国著名作家 1977至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曾四次蝉联全国大奖,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喜高尔夫(微博),爱读书,好安静)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