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高尔夫全挥杆动作肌肉工作特征的比较研究

(2012-05-12 19:02:54)
标签:

体育

刘新明

肌肉

肱三头肌

动作

分类: 学术论文

高尔夫全挥杆动作肌肉工作特征的比较研究

【摘要】:高尔夫全挥杆作为高尔夫运动中最基本动作,此动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可为训练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本研究采用表面肌电与运动学相结合的方法以1号木杆、4号铁杆、7号铁杆和P杆为代表杆,对9名高水平男子职业教练员全挥杆动作肌肉iEMG变化趋势、不同全挥杆肌肉工作特征差异性、肌肉放电时序与主要工作区间及击球瞬间肌电RMS与最大RMS峰值等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全挥1号木与7号铁肌肉工作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全挥4号铁与7号铁肌肉工作特征最接近。(2)全挥杆主要用力肌为右侧胸大肌、右侧背阔肌、左侧肱三头肌、左侧斜方肌上束、左侧腹直肌、左右侧竖脊肌、左右侧腹外斜肌、右侧臀大肌、左侧股直肌、左右侧股二头肌。(3)全挥杆左侧肱三头肌首先放电,其次为左侧腹外斜肌;最后左侧斜方肌上束动员放电参与随挥动作。(4)全挥1号木杆较全挥7号铁杆完成动作时间长。(5)全挥杆左侧肱三头肌主要用力工作时间最长,其次为左侧腹外斜肌;左侧腹直肌、左侧臀大肌、左侧股二头肌在1号木杆、7号铁杆全挥杆主要用力时间较短。主要用力肌工作百分比时间均不一致,差别最大的为左侧肱三头肌、左侧腓肠肌内侧,最小的为左侧臀大肌、左侧股头肌。(6)每块肌肉全挥过程中最大RMS峰值出现的时间点个体间差异性较大,全挥杆击球瞬间所有肌肉均未达到自身RMS峰值。(7)全挥1号木杆肌肉放电量最大、全挥P杆肌肉放电量最低,左侧肱三头肌对全挥杆动作贡献率最高、左侧臀大肌对全挥杆动作贡献率最低。结论:(1)4号、7号和P杆三支铁杆在全挥杆动作中肌肉工作特征较为一致,但与1号木杆差异较大。提示:在进行全挥杆动作练习时应将1号木杆与铁杆区别练习,注意球杆种类造成的用力特征差异,均衡发展技术动作。(2)结果提示:在高尔夫全挥杆练习与教学中应注意按照动力链中各环节时序规律,即上杆阶段以是臂带肩,以肩带髋,下杆阶段是以下肢带动躯干,躯干带动上肢的时序特征,以此达到提高全挥杆动作技术的目的。(3)全挥杆动作表现出肌肉最大用力时刻的出现晚于击球时刻的特点,提示高尔夫练习者在全挥杆击球时应注意在整个下杆阶段持续用力进行加速,并应在击球之后规范完成随挥阶段动作,形成正确的肌肉感觉及动力定型。
【关键词】:表面肌电 全挥杆动作 高尔夫运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849.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
  • 2 文献综述11-30
  • 2.1 高尔夫全挥杆动作及当前研究现状11-16
  • 2.1.1 高尔夫运动项目的概述11-13
  • 2.1.2 影响高尔夫球准确度的因素13-14
  • 2.1.3 高尔夫全挥杆动作的概述14-15
  • 2.1.4 当前国内、外对全挥杆动作研究的现状15-16
  • 2.2 肌肉工作原理16-19
  • 2.2.1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16
  • 2.2.2 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因素16-18
  • 2.2.3 肌肉工作的条件及协作关系18-19
  • 2.2.4 肌肉力量与高尔夫球距离的关系19
  • 2.3 表面肌电研究进展19-30
  • 2.3.1 表面肌电技术的发展19-20
  • 2.3.2 表面肌电信号生理学产生原理及记录20-23
  • 2.3.3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方法23-26
  • 2.3.4 表面肌电与肌肉力量的关系26-28
  • 2.3.5 表面肌电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进展28-30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30-37
  • 3.1 研究对象30-31
  • 3.2 研究方法31-37
  • 3.2.1 环节受力分析法31-34
  • 3.2.2 实验测试法34-37
  • 3.3 数据统计37
  • 4 结果与分析37-71
  • 4.1 高尔夫全挥杆动作肌肉1EGM变化趋势的比较37-53
  • 4.1.1 不同肌肉iEMG变化趋势的比较38-43
  • 4.1.2 不同球杆全挥杆间主要放电肌iEMG变化趋势的比较43-51
  • 4.1.3 全挥杆双侧同名肌肉iEMG变化趋势的比较51-53
  • 4.2 高尔夫全挥杆动作肌肉放电时序的比较53-56
  • 4.3 高尔夫全挥杆动作肌肉主要放电区域特征的比较56-61
  • 4.3.1 全挥杆各阶段工作时间的比较56-57
  • 4.3.2 全挥杆工作肌主要放电时间的比较57-61
  • 4.4 全挥杆动作RMS峰值时刻的比较61-67
  • 4.4.1 肌肉RMS峰值时刻的对比61-66
  • 4.4.2 击球瞬间肌肉RMS值与动作RMS峰值百分比对比66-67
  • 4.5 高尔夫全挥杆动作肌肉iEMG值的比较67-71
  • 5 分析与讨论71-77
  • 5.1 本研究的依据与意义71-72
  • 5.2 全挥杆动作科学性分析72-76
  • 5.2.1 全挥杆肌肉收缩规律的肌电分析72-73
  • 5.2.2 全挥不同高尔夫球杆对肌肉收缩规律的影响73-74
  • 5.2.3 全挥杆动作动力链分析74-75
  • 5.2.4 全挥杆动作运动协调能力分析75-76
  • 5.3 全挥杆动作与训练教学76
  • 5.4 今后研究设想76-77
  • 6 结论与建议77-78
  • 6.1 结论77
  • 6.2 建议77-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4
  • 附录84-89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9
zhu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