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电影:《最伟大的比赛》美国高尔夫公开赛百年传奇

标签:
体育奥密特美国高尔夫弗朗西斯文化 |
分类: 学术随笔 |
◎片 名 The Greatest Game Ever Played
◎年 代 200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评分 6.5/10 (679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388980
◎片 长 120 Min
◎导 演 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主 演 Justin Ashforth
卢克·艾斯丘 Luke Askew
George Asprey
杰基·伯勒斯 Jackie Burroughs
莱恩·卡利欧 Len Cariou
史蒂芬·迪兰 Stephen Dillane
彼得·佛斯 Peter Firth
◎简 介
剧情简介:球童力挑冠军
哈里·瓦顿优雅而轻松地把球打上第17洞的果岭,回头看了看他的对手们,后面只有两个人了,泰德和那个年轻的美国佬——或者说是美国小子,他简直是太年轻了,一个只有20岁的毛头小子——在这次参赛前,他的身份还仅仅是球童,哈里一直记不住那个孩子难记的姓氏,只记得他的名字:弗朗西斯。
哈里非常放松,他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弗朗西斯和他那个叫做埃迪的球童。呵呵,他们可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搭档”,那小Caddie(球童)只有10岁,看上去总是踉踉跄跄像要摔倒的样子,身高比球包高不了多少。难以置信,这一对年龄加起来才30岁的小孩,居然就这样趔趄着跟在两位世界顶尖高手的身后一路坚持到了最后。哈里说不清自己心里是个什么滋味,他开始欣赏挂在树尖上正在慢慢熄灭的斜阳,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泰德挥杆的声音以及围观人群发出的喝彩声,但是很快就只剩下鸟的鸣叫和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了……不知道沉寂了多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掌声响彻了整个球场,记分员也高声喊起来,这一次哈里·瓦顿听清了那个难记的姓氏——弗朗西斯·奥密特——那个20岁的男孩如有神助,打出一个漂亮的Birdie,已经把杆数追平了。三个人并驾齐驱,只能在第二天打一场18洞延长赛,以决出谁是1913年高尔夫美国公开赛的冠军!
上面的一幕是美国影片《The Greatest Game Ever Played》(汉译《果岭争雄》)中的情节,片中极具戏剧性的人物和故事竟然是一笔一划的复写了真实的历史:这一切就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那个时代的世界高尔夫球坛是英国人的天下。即便是在美国本土举办的美国公开赛上也是如此。而且,不论在欧洲还是美国,高尔夫都是纯粹的“绅士运动”,金钱是支配高尔夫的源动力,平民阶层根本不可能涉足这一领域。
现实中的奥密特,出生在一个生活贫苦的工人家庭。家住在球场附近,使他从小就得以接触到高尔夫球,并伴随着挥杆声长大。然而,当时美国的俱乐部,对球童参加比赛和练习有十分苛刻规定,奥密特的家庭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有机会参加正式比赛,同时球童的身份又限制了他在球场中进行系统的训练。于是,7岁的时候,奥密特便和他的哥哥在自家后院修剪了一块草坪,挖了几个球洞,哥俩用自制的木推杆反反复复地练习在果岭上推球的技巧。就这样,奥密特在平民棚屋的后院开始了他的高尔夫生涯。在电影中,当弗朗西斯·奥密特终于得到俱乐部的允许,可以参加比赛时,他并未欣喜若狂,因为他必须缴纳一笔50美元的费用以获取会员资格,才能站到梦寐以求的果岭上。当满身油渍的父亲听到这个数字时,如同在听一句梦话,他淡淡地回答弗朗西斯:“那是绅士们的游戏,不是我们该做的事,你还是去踏踏实实地学一门手艺吧。”…………
第二天的延长赛上,著名的英国高手泰德·雷由于连续失误,不得不在第17洞放弃比赛。而奥密特则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并在第18洞的争夺中,最终以领先一杆的优势战胜了几乎是不可战胜的英国高尔夫传奇人物哈里·瓦顿。弗朗西斯·奥密特成了国家英雄,英国人垄断高尔夫球坛的局面也就此进入尾声。
奥密特不仅改写了美国公开赛的历史,而且创造了一个草根传奇。孩提时代,奥密特兄弟曾经用精心装饰过的罐头盒当作“冠军奖杯”,十几年后,弗朗西斯从自家后院走进了真正的球场,并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奥密特以极其优雅的挥杆动作,完美地诠释了体育运动的狂野和激情——任何人,不论他身在任何阶层,都可以成为果岭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只要他拥有一颗渴望取胜的狂野之心。
1913年,美国只有35万人打高尔夫球,并且这些人几乎全部来自上层社会。但是在这场比赛结束后的10年间,美国高尔夫人口增加到200多万,并涌现出无数来自平民阶层的天才球员,使美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一的高尔夫大国。这一切都是拜那位当年只有20岁的弗朗西斯·奥密特所赐,当然,还有那位10岁的小球童埃迪。
幕后故事:历史传奇再现
本片改编自马克·弗罗斯特的同名畅销小说,取材于高尔夫球界的真实故事。20世纪初期,美国高尔夫国家公开赛属于英国职业球员称雄的时期,然而在1913年,神奇出现了,就在比赛快结束前,两位英国名将哈利?瓦顿和爱德华?雷并列第一,观众已经认为英国人拿冠军的大局已定,只是揣测着在谁身上压赌注会比较稳妥,谁也没料到一位当地的球童弗朗西斯?奥密特一鸣惊人,不但在第17洞抓下Birdie、上升并列第一,而且在第二天的18洞延长赛中打败了两位英国高球绅士,一举夺得冠军。
接下来的几周,奥密特成为了国家英雄。球童弗朗西斯?奥密特的胜利破除了高尔夫是贵族运动的理念和迷思,促进它向平民化方向发展,1913年美国只有35万人打高尔夫球,而10年后增加到200万,参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平民化的趋势,加上欧洲大陆卷入了战争的纷争,高尔夫和其他文化被人弃之不顾,让这项运动在美国迅猛发展,出现了不少世界级的球星。
制作花絮:艰辛铸就优雅
优雅的高尔夫球英雄自然需要一位同样优雅的青年后生去诠释,主演过迪斯尼电影《别有洞天》的希安·拉博夫,有型有款兼具绅士风度,自然成为了导演比尔·帕克斯顿心目中的上佳人选,而且举贤不避亲,年近弱冠的拉博夫正是由迪斯尼频道捧红的,此外,拉博夫还参与了《查理天使2》、《机械公敌》、《地狱神探》等等热门影片的演出,可谓未来星途一派璀璨,帕克斯顿最为中意拉博夫身上所具备的“成长中的大男孩”的感觉。
对于奥密特这位几近百年之前的运动英雄,拉博夫自言了解甚少,只是觉得如日中天的奥密特就好比篮坛的迈克尔?乔丹。拍摄前,在高球方面尚属菜鸟级别的拉博夫接受了数月的高强度培训,除了动作、技战术方面的研习外,还专门学习了高尔夫球的发展历史,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拉博夫的确陶冶了自身的优雅气质,同时也体味了高球优雅背后的艰辛。
点评:美国梦依旧
继《冲锋陷阵》、《棒球新秀》、《冰上奇迹》之后,迪斯尼公司再一次拿运动励志题材开刀,为鲤鱼跃龙门式的小人物梦想又平添了一道传奇的注脚。2001年推出了惊悚题材的导演处女作《神谕之谋杀》(Frailty)之后,领衔主演过迪斯尼电影《巨猩乔扬》的比尔·帕克斯顿一直在寻找着可以尽显导演身手的表现题材。对于他而言,传奇的高尔夫球员因为银幕上讲的少,所以值得一讲。
一般的观点认为高尔夫球比赛不像赛马、拳击、棒球、橄榄球、篮球那样赛场氛围火爆,所以银幕上并不容易表现其扣人心弦的对抗场面,但从小在球场撵着高尔夫球长大的帕克斯顿却认为高球比赛极具视觉观赏性,它既是运动又是游戏,更是梦想人生的舞台,而且他要把奥密特与瓦顿的终场较量拍摄出西部牛仔对决的味道,故而影片最后的决赛场面在导演的掌控下显得悬念十足,一例美国梦的经典片段又在我们面前栩栩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