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研究生?——写在又一次考博报名之际

(2010-12-15 23:48:26)
标签:

教育

中国

怀疑精神

科研能力

北体

分类: 学术随笔

  作者:易剑东

 

  自2002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进入博士生导师行列以来,我招收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含高校教师硕士、体育专业硕士)已经有30个了,应该说属于有一点带研究生经验的那种导师了。

  我自认是一个研究生要求比较严格的导师,这体现在我对于学生做科研的基本能力、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怀这两个方面。

  “常识”这个词一度很时髦,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常识老是不被尊重。下面我想结合常识来谈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研究生。

  “研”是指研究生的首要属性——学术情怀。

  “究”是指研究生的必然属性——探究能力。

  “生”是指研究生的根本属性——学生身份。

  这些年我遇到的研究生很多,但能深切认识这三种基本要求并自觉践行的研究生很少。

 

  学术情怀

 

  大量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已经基本没有学术情怀了。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是:课堂上乃至学术讲坛上有些老师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时,很多学生秉持的是功利致用主张。比如要讨论引进国外的某种制度问题,很多研究生根本不屑一顾,原因是中国现实里有很多障碍。不少学生思考问题从来没有空灵和清玄的“顶天”思维和暂时搁置现实问题的学术情怀。一想到什么问题总是立足现实来思维。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但只有这种思维的人是缺乏理想和想象力的,也是很难在学术上有创见的。比如训练学界谈“引进美国的Trainer”问题、体育管理学界思考“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不存在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很多人不去了解国外的角色和制度背后的科学和合理成分,主观臆断这不适合中国国情,十分自然地阻断了自身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长期普遍地存在,势必使得体育界的制度变迁无法获得对于异域问题的全面体认和科学借鉴。

  比如我和我的研究生们研究的“体育赛事媒体服务和体育组织媒体公关”,就被很多人认为很荒唐。甚至传出这样的说法:研究美国的四大联盟媒体公关有什么用?对中国有什么价值?每个研究生研究一个联盟的媒体公关像在开杂货铺。这种说法潜藏着两种认识:中国人研究美国问题没有意义,美国实施都有问题的制度没有必要引进到中国来。如果按照这种认识,中国的所有美国、法国、英国等外国问题研究机构乃至专业学科可以全部撤掉,中国完全没必要和别的国家搞什么外交。

  我自己想起这种推论都觉得可笑,可是按照某些人的思路,你还只能推导出这种观点而无法得出其他。

  坦率地说,我对于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读书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种倾向并不反感,毕竟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没有基本的依托和支撑。但关键是:不少研究生没有把自身的努力学习与找好工作有机地对接起来。去年我抽空去北体给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硕士生上课,发现教室里基本没有男生,一问才知道有些人在睡觉,有些人打工去了。联想到我曾经聘请路透社报道过10多届奥运会的老记者讲座被学生冷遇、何振梁来学校讲学被新闻学专业学生漠视这些情形,我不得不感叹:现在有些学生太功利了!

  在这种功利思想的主导下,不少研究生根本没有动力去追求学术问题和科研能力。不少体育研究生说执著于纯粹学术的张力为老师(长期在国家队做心理咨询的张老师也很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正是一种可怕的功利和短视心理作祟。于是,他们就在这种心态中失去了接受张力为老师的科研方法训练的宝贵机会。

  总之,一句话,我认为没有基本的学术情怀,总是围绕所谓的现实来思考问题和发表观点的人,是欠缺研究生的基本属性的。而事实上,这样的研究生现在很多。

 

  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我很看重,并且将其分成三种能力:怀疑、批判、反思。

  要想成为作学问的学者,必须有怀疑精神。记得我在本科生讲体育史时,有三件事情印象深刻。一是有一次一个学生拿着一本书来找我说:老师,你讲错了,你讲的和书上的不一样。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尽信书”的例证。我耐心跟学生说:我也是写书的人,不一定我讲的和书上不一样就是我讲错了。你要多看一些书来做出自己的判断。还有一次我讲完课以后,一个备考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您讲得真好,能不能把您刚才讲的内容涉及到的书全部告诉我,我回去学习。这个学生十分希望自己能快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从而成为一个智者,殊不知“尽信书不如无书”,整天只接受书上的知识是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的。还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提到全运会体制改革乃至存废问题,立即有学生站起来质问我,你年纪轻轻,有什么资格讨论全运会体制。我一时语塞。我知道,想让人人都具备怀疑精神,首先得从怀疑资格上做文章。我始终坚信,要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要想做出有特色的学问,必须有批判能力。过去这些年里,我写的论文大约80%是看到别人的观点和某些问题有自己不同见解然后成文的,这几乎成为我写论文的一个模式。比如中国武术史的系列论文就建立在对一些人错误观点的基础上,中国体育经济史的系列论文是对“中国近代体育和经济的那根线断了”这种观点的批判,体育文化的系列论文是对时下把体育文化玄虚化或机械化理解的一种矫正心态下完成的。当然,批判并不是牢骚,更不是所谓的“愤青”,而是理性思考和系统探讨。

  要想保持学术生命常新,必须有反思意识。按照某些文化学者的观点,反思是人类优越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质。学术共同体是我们进行反思的良好平台,遗憾的是目前体育界这种平台或多或少有些缺憾。比如学位论文答辩,本来是师生(含导师和研究生、答辩委员和听众)交流的良好场域,但“不要提问,放过学生吧”这样的提醒委实让我们无法对这个场域有足够的信心。我参加论文答辩时总爱给学生提一些挑战性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论文存在哪些缺憾,如何弥补。但我的这种答辩风格被不少人认为不懂人情世故。当然,我们自己也应该反思并接受别人的批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术生命常新,有些德高望重的学者一不小心就容易成为“学霸”乃至“学阀”,从而桎梏自己的学术前途。

 

  学生身份

 

  学生身份当然是研究生们不应回避乃至逃避的。我在北京的一些高校看到,一到晚饭后,就有大量的学生去图书馆或教室看书学习。而我们现在有些研究生甚至连课堂都不去,这很难让人觉得像是个学生。我在北体曾经组织了2005、2006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体育新闻学方向硕士生的读书会。虽然一个学期下来只能集体读两本书,在一起讨论相关问题20次,但我能真切地感到,学生们的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那些不上课,也不怎么看书,只是临时突击完成论文的人,我认为是缺乏研究生的学生身份意识的。

  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有三个底线必须坚持。

  一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而不是其他方面(比如功利地去挣几个打工钱而荒废学业,影响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

  二是把认真学完课程和完成论文(或调研报告、实验报告)作为自身职责。不能奢望别人来代你完成,更不能剽窃、抄袭甚至假造数据、实验结果等。

  三是把提高专业能力和完善人格作为在读期间的主要目标。不能把玩弄权术和学术、搞庸俗的人际关系作为追逐的目标。

  其实,一个研究生把上述几条作为研究生的本分做好,我认为不难。难就难在,时代环境变化了,钱、权、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些年选我做导师的学生很少,很多人觉得我选研究生太挑剔,其实我是按照自己在这篇文章中的基本认识来选学生和带学生的。那些对于我的研究领域一无所知(没有看过我的任何一篇文章,也不敢拿自己的毕业论文给我看)的学生、那些始终就没有把做学问当作乐趣和职业的学生(我不认为做学术就是脱离现实生活)、那些缺乏基本的学术情怀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我是不欢迎的。虽然我知道,我的这种坚持有理想主义之嫌,但作为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和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坚持者,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我不想做一个“只求带博士生而不管博士生水平如何”的导师。

  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从学术和科研中体味到独特的乐趣和成就感,愿我们这个时代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

  愿我们的学术生态越来越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