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简论

标签:
体育科学既得利益北京师范大学必要性弊端教育 |
分类: 学术论文 |
摘
关键词:体育科学;跨学科;科研方法
注:此文发表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刊文有删减,此为完整版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从“小科学时代”向“大科学时代”转变。许多科研成果己经显示,不同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研原始创新的主要动力。跨学科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近年来,一大批使用跨学科方法或从事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科学家陆续获得诺贝尔奖,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在国内,有学者从三个相互联系的含义来解释“跨学科”的内涵:(1)打破学科壁垒进行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和教育活动,通称“跨学科”;(2)包括众多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通称“交叉学科”;(3)一门以研究跨学科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新兴学科,通称“跨学科学”。
我国曾于1985年4月召开过一届交叉科学(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会议展示了我国交叉科学全面发展的形式和成果。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没有再召开第二届交叉科学(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但跨学科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兴旺发达起来。目前,一方面跨学科的力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科研创新,特别是原始科研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体育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又明显不足。如何从跨学科的角度来促进体育科研的创新能力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1跨学科研究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
1.1“学科”概念的界定
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首先看它是否符合一定的基本条件,但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分化到综合的过程,所以在学科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对学科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学科的理解也不同。目前,对学科的定义与分类的国家标准主要有两种:
一是由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批准,199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该标准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此标准收录学科的标准是:“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此标准将全部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5大门类,其下设58个一级学科,体育科学被列为一级学科之一,代码是890。而且,该一级学科下还设体育史、体育理论等12个具体学科以及一个“体育科学其他学科”。 “体育科学其他学科”一项的设立,一方面说明了体育学科在不断更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学科的形成与分类尚有许多争论。
二是教育部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该目录收录了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学科、专业)。体育科学被确定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本文所提到的“学科”及其分类,主要参考的是后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该“目录”的二级学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专业”,以便我们接下来讨论的“跨学科”内涵。
或许有人会提出:跨学科的初衷就是淡化学科的概念与边界,且学科的概念在不断演化,新兴学科层出不穷,本文却在此强调“学科”以及“跨学科”的内涵,强调学科目录的权威性,这岂不是南辕北辙?我们认为,虽然“目录”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但为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了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在现有条件下找到一个能够共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所以,我们选择了以“目录”为标准展开讨论。
1.2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跨学科研究虽然非常活跃,但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为大家认同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跨学科科研工作的认知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明确的是,“跨学科的核心元素是整合。简言之,整合是在系统的元素或组成部分越来越专门化、差异化时,为了保持系统效能而加深其各部分联系的一种方式,它是理解‘跨学科’本质内涵中的核心因素。”[1]
同时,由于翻译上的偏差与对发展态势的忽视,国内的“跨学科”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内的大部分文献都认为“跨学科”一词对应的英文形容词形式是“Interdisciplinary”,但我们查阅了国外文献后发现这并不准确。“Interdisciplinary”一词,严格按照字面意思应翻译为“学科间的”或“学科互动的”。该词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美国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提出,至20世纪60年代,被正式公开使用。但是,“早在1970年,在论及知识的各种形式时,Judge和Clark用了Trans-disciplinary一词。”[2]随后,该词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用词。
此外,根据国外文献介绍,常用的还有Multidisciplinarity一词(多学科的研究)。Multidisciplinarity(多学科的研究)、Interdisciplinarity(学科间的或学科互动的研究)和Transdisciplinarity(跨学科的研究)。以上几种研究方法统称为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es/Researches(我们认为可译为“涉及多个学科的方法或研究”)。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进一步明示:
http://www.tiyuol.com/attachments/month_1005/10053114190ea2153944579b73.jpg
由此可见,国内理论界仍然沿用了旧的翻译习惯,对相关概念的发展、分化未予以及时、足够的重视。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各种“涉及多个学科的方法或研究”中,Multidisciplinarity(多学科的研究)主要特征是多个学科的专家在一起工作,各学科专家保持他们各自学科的特征;Interdisciplinarity(学科间的或学科互动的研究)是来自两个或两个一上领域的学者对学科间重叠或相交的领域进行研究;跨学科的研究(Transdisciplinarity)则要求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必须统一于某一个学科之内,以统一的概念、手段来进行,并因其鲜明的合作性、包容性、整体性等特点,成为“最有潜力对新的要求和迫切性做出回应的”[3]的研究方法。
在体育理论界,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体育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另一种是体育科学体系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4]但我们认为只有跨一级学科、跨门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跨学科”,而不应包括跨二级学科(亦即“跨专业”)。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二级学科(专业)之间鸿沟较小,在研究对象、方法上往往有重叠、相似之处,各专业之间的研究经常发生,尤其是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之间,三者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研究同时涉及了三个专业的元素。因此,跨二级学科(专业)研究较为普遍,也较难认定。尽管二级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与贯通也应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淡化传统二级学科教研室的管理运作机制,打破传统二级学科的界线和壁垒,增强传统二级学科(专业)之间的对话、交流、交叉也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但从对学科发展的促进程度而言,比较之下,跨一级学科的研究才是体育科学蓬勃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其二,二级学科(专业)的分类尚存争议,且二级学科(专业)中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而这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恰恰又正是跨学科的结果。也就是说,某些二级学科(专业)本身就是一级学科交叉的产物,如果我们再把二级学科(专业)的二次交叉也纳入“跨学科”的范围考察,那么就会陷入无限循环的境地。这其实表明:“跨学科和学科的区别在于跨学科是物质发展的半成熟态,而学科是物质发展的成熟态,二者是一个互相促进、不断提升的关系。”[5]简而言之,“跨学科是产生新的学科的途径”[6]。而且目前看来,二级学科(专业)的再交叉,短期内难以再产生新学科,那么在这个层次的“交叉”就无法体现出跨学科的作用与价值,在此层面再用“跨学科研究”这个概念也就意义不大。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把跨学科定义在跨一级学科及其以上(亦即跨一级学科与跨门类)。
2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2.1科研所面向的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要求
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但为了认识的需要,人们把本来是整体的事物分割开来,学科就是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人为划分,具有历史性和局限性。因此,客观世界的整体性与学科划分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是跨学科研究的第一内在驱动力。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会遇到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复杂的现代科学难题和社会问题,单靠个人或仅靠任何单一学科、一大门类科学都不能在短时间内攻克,而惟有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最有可能解决。“综合考察诺贝尔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领域有20%的年度因为交叉研究的成果而获奖,而化学领域竟有65%的年度由学科的交叉研究而获奖”。[7]再例如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没有一项新技术,全部是人类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已有成果的优化组合。所有这些都表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要求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走竞争合作之路,通过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来攻克大的跨学科问题。
2.2体育科学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科学研究”词条的释义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现代体育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形成和进步,以及体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8]“从上述释义可以看出,该词书是把体育科学理解为‘探求体育本质和规律’的‘一门新兴科学’。这一理解无疑是正确的。”
[9]“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同领域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再生在体育科学独立化、科学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也成为其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10]
当今,体育已向人类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已涉及到社会教育、经济、文化、生物等各个方面,体育与其它学科交融会更为密切。体育科学逐步由过去单学科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新学科不断涌现,可以说哪里有体育的烙印,哪里就有体育研究的内容,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已成为现代体育研究的显著特征。
以体育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为例,其多学科交叉的特征日益明显。“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多学科联系,为现代科技的广泛介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无论是战略科学、决策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医学、力学、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无论是高精度的电子显微镜、快速反馈的血乳酸测试仪、迅速发展的纳米技术和基因科学,还是特尔菲专家调查法或不同环境中的焦虑水平量表,在运动训练以至竞技体育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各种不同的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器材都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11]
又如在奥运科技攻关期间,我国确立了1209个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科技专项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都无法仅在体育领域内完成,而是涉及到了能源、环境、交通、气象、场馆建设等诸多领域。这其中,反兴奋剂运动又尤其引人注目,这更是一个涉及到教育、化学、物理、生物、管理等各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课题。为使2008北京奥运会成为一届最干净的奥运会,在2005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家体育总局对所资助的有关兴奋剂检测科学问题的奥运科技项目进行了研讨,来自各高校的技术专家介绍了结合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化学的综合要素,创立和正在探索的在兴奋剂检测领域的各种新方法和手段。2007年,国务院又成立了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法制办十一个国家部委和北京奥组委共同组成的兴奋剂问题综合治理协调小组。
因此,不难预科,今后体育科学的发展,“需要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从多种视角、多个层面上对体育运动进行研究和剖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批体育学科,形成体育科学体系。”[12]
3当前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体育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体育学的发展和深化,离不开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指导。要把体育学推向前进,就一定要充分吸收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使体育学有坚实的基础。”[13]而“体育实践中一些综合性课题的提出与解决、体育科学体系中一些新兴学科的不断创立和发展,表明了这种跨学科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14]并且,“一些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始迈出了跨学科研究的第一步,如在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上联合了本校相关学科的优势,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非体育学科的更高级的学历,联合非体育专业作者合作进行课题申请和合作研究。”[15]
然而总体来看,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这主要表现在跨学科的研究在体育科研中还处于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况,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长远的计划以及持续的支持。从首届“马约翰奖”评选结果看,获奖的清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完成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共同特点,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群体合作的结晶。而目前此类合作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科研中的合作交流太少,制约了高校体育科研水平的发展。[16]专门探讨体育科学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我们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出题名中同时包含“体育”和“跨学科”两个词的论文共有8篇,其中6篇是探讨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教学改革,只有2篇是从专门从科研方法的角度来探讨体育科学跨学科的问题。另外,题名中同时包含“体育”和“交叉科学”两个词的论文只有2篇。这表明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基础理论工作还较为滞后。
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目前的跨学科研究仅限于个别研究者的自发摸索与探讨,使其研究不够深入,大多局限于对其他学科理论、概念的简单、直接地搬移与套用,从而限制了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层次和权威性。
4阻碍体育科学跨学科发展的因素
4.1对体育科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刻
对“体育科学应属于哪种科学门类”这个问题争论已久。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科学说”、“社会科学说”、“人体科学说”、“教育科学说”以及“人的科学说”等。目前,“对体育学是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性质的这一认定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定位,已得到科学管理部门的认同,并已成为学术界多数人的共识。”[13]然而,不同研究者以自我对体育科学性质的认识为基础而形成的各自的研究范式却未能得以及时转换。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体育研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对立发展导致了体育研究面临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理论琐碎,各个理论之间不能沟通,难成体系;视野狭窄,无法将各个体育现象相互联系,揭示真相;方法单一,各类方法不能相互补充,只能各行其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体育研究的健康发展。”[17]
正是由于缺乏对学科性质的深刻理解,研究范式的转换意识不足以及对“学术权威”的过分推崇,导致了体育科学学术胸襟不开放,学术交流难以普及,也使得体育科学的跨学科人才难以批量出现。
4.2传统体制的弊端
跨学科研究的合作类似于平行生产单位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这意味着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某种常规性、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和共同的学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正常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将难以深入、持续。然而,这种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与氛围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当前,我们的学科体制基本上还是沿用前苏联模式,学科划分过细、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被强行割断;学术职务晋升、学术成果发表、科研奖励评审、科研项目申请以及各种科研拨款的审批都是在一级学科内部来运作的,在一级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学科间公共论域的介入缺乏应有的激励。以上这些弊端既不适应集成攻关的要求,不适应前瞻性自由探索的需要,也不适应建设一支由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不适应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协同合作的需求。因此,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跨学科组织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4.3对既得利益的保护
目前,高校运作依然是学科分化导向,高校的研究人员大多归属于某一固定学科建立的学术利益组织,各个学科和处于其中的专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当前的评估体系引导下,各个学科的发展状况与处于其中的专家的利益息息相关,要想在高校内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就必然涉及到对原有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其阻力的强大也是可以预想的。有些专家不愿只作项目成员,当配角,而另外一些专家则不愿同行了解自己的学术动态,把同行视为竞争对手。其具体表现为: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学科基层组织(学院、系)的学术带头人及其属下的学术队伍从自身利益出发,拒绝外学科人员的进入;学术带头人在其地位和利益受到下属的挑战和威胁时,甚至会压制和排挤本学科组织内部的新生学科力量。
4.4急功近利的思想
由于跨学科研究本身及其成果评价的复杂性,目前的跨学科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体育科学在内,某些跨学科研究层次较低,质量不高,“有的空洞无物,有的浮皮潦草,有的是缺少依据的轻谈,有的是繁琐数据的堆砌。”[18]这种现象甚至导致跨学科研究背上了走偏锋、捞偏门、“骑墙”的罪名。
因此,一方面,需要我们去甄别哪些是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哪些只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某些概念、原理、方法,只是其他学科方法或理论在体育科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械套用和简单移植其他学科的概念体系,虽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推动某一学科的繁荣,但这大多是昙花一现,无助于体育学科的基础研究,也难以取得创造性成就。真正的精华是他人的思维方法和研究范式。如果能将特定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融进于自己的研究之中,促使两种或多种学科特定思维方法的有机融合,才有可能在学科间的某一交合点上获得新知。“实际上,现代体育科学系统化、综合化的根本之处在于,通过学体化变革,使体育科学知识世界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即由学科结构层次到学体结构层次……而不是停留在对多学科松散集合的处理上。”[19]
4.5其他因素的干预
跨学科研究有时也会受到来自人际关系、行政命令等其他因素的干预。举例来说,对作者署名情况的分析是考察某学科跨学科研究现状的重要手段,如卢福泉[15]曾对非体育专业作者的体育学科文献做过计量分析,主要依据就是体育学术文献的署名情况。而现实情况中,某些研究者或碍于情面,或出于其他目的,在作者署名这个问题上缺乏自律意识与负责态度,从而导致学术论文署名的混乱。有人在对138名体育教师的访问调查中了解到:“除跨学科、跨专业、群体合作的科研成果外,几乎所有被访问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单位同行或外校的同行要求在自己研究的论文成果中署名,原因就是职称晋升的需要。”[16]这就对考察体育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影响了计量数据的可靠性。
此外,跨学科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现行学科建设经费一般是按学科体系进行投入,行政主管部门和领导如果缺乏对跨学科研究的正确认识,或者一味地只考虑内部利益,则跨学科研究在各自的学科中易受到排挤,难以获得优质资源,甚至还会阻力重重。
5推进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想推进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快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尝试和改变:
多进行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基础研究,在方法论、研究范式、研究视角等层面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改变目前“摸着石头过河”、“单兵作战”的现状,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持续与深入,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常态化、普遍化。
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淡化“学术权威”意识,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营造宽松、平等、合作、竞争的科研环境,打造开放、流动的科研平台;注意收集体育科学以及其他学科重大、前沿的科研信息,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更多的机遇。开展网上论坛、学术沙龙、访问交流、信息通报等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多渠道促进体育学术交流,努力营造学术交流的氛围。
淡化行政分割,鼓励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组合交流,提倡多元化模式,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围绕共同的合作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活动;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跨学科科研项目在经费支持、人员配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重视重大课题对跨学科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以大课题、大项目为契机,在申报、攻关、获得成果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成立以研究课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吸引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就重大课题开展研究,考虑子课题负责人以及非第一责任人的利益,提高普通成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的深入和拓展。
建议体育学术刊物多刊登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呼吁科研工作者提高学术道德的自律意识,规范论文署名,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婵,邹晓东.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意义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2):104-107;112.
[2]Frank Kessel,Patricia L.Rosenfield.Toward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35(2S):S225-S234.
[3]A. Wendy Russell, Fern Wickson, Wickson, Anna L.Carew. Transdisciplinarity: Context, Contradictions and Capacity [J], Futures, 2008, 40:460-472.
[4]刘一民,王武斌.略论体育跨学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15-18.
[5]郭中华,黄召,邹晓东.高校跨学科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8,25(1):183-186.
[6]Aram, John D.Concept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figurations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J].Human Relations, 2004, 57(4):379-412.
[7]刘仲林.中国交叉科学(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
[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55.
[9]张岩.什么是体育学——兼与《体育学》和《体育方法论的思考》等作者的商榷[J],体育与科学,2004,(5):25-28.
[10]李春景,刘仲林.跨学科研究规律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2):75-78.
[1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J].体育科学1999,19(2):33-36.
[12]张岩,刘雪松.元体育学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159-1161.
[13]张岩.体育学的性质论[J].体育与科学,2005,26(6):11-15.
[14]刘一民,王武斌.略论体育跨学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15-18.
[15]卢福泉.非体育专业作者的体育学科文献计量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7):46-50.
[16]陶于,周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1,(6):30-32.
[17]马卫平,谭广,刘云朝.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融合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未来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885-887.
[18]成思危.努力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推进决策科学化及民主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4):1-3;19.
[19]李建军.体育科学建立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初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5):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