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使用工具的卷尾猴与寻求体育场所的都市人

(2009-02-06 03:10:43)
标签:

健身

卷尾猴

都市人

体育活动

李力研

巴西

教育

分类: 学术论文

作者:覃立

 

摘要:从动物学家首次发现野生状态下使用工具的卷尾猴得到启示,对都市中热爱体育却又苦于缺少锻炼场所的人群进行忧思。觉察到为适应城市环境,人们“自然选择”式产生了相适应的体育锻炼能力。指出体育教育应考察现实,进而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城市;体育场所;体育教育

    电视里正在播出《动物世界----卷尾猴的世界》,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巴西旱地林里的卷尾猴使用工具获取食物的故事。

  凡是观察研究过卷尾猴的科学家,几乎都认为他们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在智力方面甚至可以与黑猩猩媲美。而这里的猴子更令人称奇,它们会自己使用工具,比如用石头砸坚果。坚果从树上采下来的时候外面有一层绿色的皮,卷尾猴要用牙撕掉,再扔到地上让阳光晒上两三天,果子才算是熟了。然后,猴子们要把这些果子运到几公里以外的一块大石头上面。这块石头很大,表面已经风化得很光滑,而且还带有不规则的凹坑。卷尾猴要从相反方向的几千米以外的地方的河里运来比较小的石头,来砸开坚果。以上的举动,已经让动物学家见识了这群猴子的超群智力了。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猴子们从晒坚果的地方运到石头处的时候,事先总是要先采一些青果子扔下来,接受阳光的照射。这样就可以保证每次运送晒干的坚果的时候都不空手。

  “目前行为试验已经表明,许多鸟和哺乳动物特别是猴子和大猩猩在实验室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然而,在野外自由生长的情况下,它们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却很少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依靠自身条件就足以维持生存,因此对于它们而言根本没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必要。”[1]

  当科学家观察到在野生状态下,这群卷尾猴使用工具来获取食物的一整套活动时,由衷地发出了惊叹,并认定这是首次为人所知晓的类似行为。研究者对此做了比较并解释:被人类圈养并用于观察实验的灵长类动物,由于人为地设置了很多障碍,结果促使它们表现出更多的智慧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然而这里的卷尾猴,特殊之处在于这是科学家首次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到此种现象。

  为什么单单这里的卷尾猴表现出如此熟练使用工具的能力?科学家又解释说,因为这里的卷尾猴处于巴西东北部一处偏远的干旱林里,周围除了坚果,卷尾猴几乎没有别的食物。所以为了生存,卷尾猴在艰苦的环境里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

  节目里还说,这证明不是灵长类动物不会使用工具,而是以前科学家没有找对地方。是特殊的环境令当地的卷尾猴学会了其它同类所不具备的本领。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那些寻求体育场所的都市人。

  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楼林立,人潮涌动。整个都市被人形象地称为“水泥森林”。体育在都市中正在不断地受到排挤,最显见的例子就是随着商厦、店铺在城市的圈地运动,都市中的体育设施与场地越来越难觅踪迹。从而导致“城市里的人丧失了野性与天性,没有了野性的自在”[2]。而那些专业的健身 会所,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可以尽情出入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寻求体育场所的都市人”,是剔除了那些去健身房、俱乐部的锻炼者。他们自认为在城市中,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运动的场所并乐此不疲。我们这里聚焦的是那些没有能力(包括时间和金钱)或者是不愿去专业健身场所的都市人。

  这些对体育运动有着依赖性和怀着强烈渴望与冲动的人,在都市这个看似什么也不缺的地方,缺少的是进行体育活动的便利场所。在我们看来,这是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排挤与压制。都市中的这群人,就如生活在巴西的卷尾猴,所不同的是猴子是为生存,而他们是为了进行体育活动。

  尽管这些人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健身,有的为减肥,有的为休闲,而有的就为了运动本身。功利性的考虑也好,所谓的“野性的呼唤”也罢,一致的是,这些人都为能舒展身体而各显其能。

  卷尾猴在恶劣的环境下能够学会使用工具,那么生活在都市的爱好体育的人是否也能适应环境,“进化”出一套自觉适合环境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呢?只有那些“认为体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是一种‘人权’”[3],视体育为精神世界的“生理需求”的人做到了。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进行体育活动无疑是一种精神需求。正是都市人的这种需求,无关乎生存,而是属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当有些意愿不强烈的都市人进行体育活动的条件被限制,且确认现实无法改变后,就会放弃对体育活动的爱好,转而寻求其他精神生活的替代品,比如阅读、书法、音乐、舞蹈、收藏、旅游等。再者,都市的便利条件,使他们能够顺利而快捷地转移兴趣。

  这表面上是仅仅是兴趣的转移,深层次的却是——也许在于本人都未曾觉察的——一种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无奈放弃。只有那些已经离不开体育,体育已深深融入生活当中,成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人,依然顽强地在都市艰苦的体育环境中坚持。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执着,我想,会是有深层的原因。或许有的是从农村奋斗到城市,仍然怀念无拘无束,挥洒自如的乡村大空间而不适应都市的狭窄局促;或许是在学生时代养成了每天运动的习惯,保持了一种抑制不了的运动冲动。总之,不同的人恐怕有着不同的经历与缘由。

  较好地进行体育活动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很多,比如科学锻炼的能力、保健的能力等。但身处都市,最关键的体育能力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比如说在写字楼工作的白领,他们会用办公桌当台子打乒乓球;用办公椅做俯卧撑、压腿;偶尔走楼梯而不用电梯;把车停在距离公司较远的地方然后步行前往。除了对体育活动空间的挤压,在快节奏的城市,每个都市人的时间表被排得满满的,甚至连睡觉也要争分夺秒。为了在这个惜时如金的时代,也需要我们的体育爱好者们要有挤时间、抢时间进行锻炼的能力。

  例如,前不久台湾知名大企业王永庆以九十多岁的高龄谢世。他经常在办公室里做操,拿一个竹竿或者是毛巾,拉起来,然后用脚尖走路,才走了十步,背就有了出汗的感觉。这样的操,王永庆在他的办公室要走十到十五分钟。


  在还没有城市的时代,人类尽情地奔跑在广袤的草原或崎岖的山地,这时人类还不需要体育。在为生活而劳作的农村,体育也只是农闲的消遣项目。工业化进程促使了现代体育的诞生。也正是由于诞生于人类衣食无忧的时代,体育才使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她不可抗拒的魅力,成为一部分人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事物,甚至是精神生活的基本“食粮”。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生活在都市,却又对体育不离不舍的人群,会“自然选择”式地演化出了专为适应都市环境的体育能力。然而,谁能说清都市人的这种适应与变通,是进化还是退化呢?

  早在18世纪,卢梭就意识到了“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4]他认为“身体的不健全和心灵的缺陷,都是人数过多地聚集在一起的必然结果。”[5],甚至还说:“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就要消灭或退化。”[6],他因此主张父母把孩子送到乡村,在那里,孩子才能自然地得到更生。

  如何挽救都市中的“卷尾猴”呢?当我们无法阻挡城市化进程的潮流,无力在都市去建造更多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时候,眼光自然会落在了体育教育上。学校里,我们教给孩子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然而有没有想到,当他们走出校门后,面对的不是宽阔的操场和尽情欢畅的同学,而是坚硬的水泥和冷漠的人群。没有了体育老师的组织和安排,尽管在他们其中不乏某方面的佼佼者和专家,但在体育健身领域,是显得那么孤独和无助。我们常说:健康是1,金钱、地位、爱情……都是0,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也就都没有了意义。身心健康是一个人一切的基础和保证。虽然体育运动不是决定健康的唯一要素,但是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健康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看来,把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素质列为国民基本素质之中,是恰如其分的。这个素质的实用之处,就应该在于使国民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就好比我们让更多的卷尾猴学会了使用工具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1]彭长城,王威.文化能力的进化——兼谈基因、语言和文化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6):46.
[2]李力研.卢梭的抗议——体育克服人类缺陷的哲学线索(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46-51.
[3]李力研.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种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哲学文化学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14-18.
[4][5][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