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体育在线论坛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知网上看了200多篇体育类硕士论文之后,发现这么几个主题最多:体育消费、后备人才、休闲体育,这么几个关键词最多:现状、调查、对策。每个县、每个市、每个省都可以搞个体育消费的调查,这样的文章意义是有,但不大,层次也很低。动辄就写对策、策略,俨然是个指点江山的大专家。而写出来的对策就是“肚子饿了要吃饭”之类的不做调查也能想到的内容,不外乎就是增加投入、领导重视、改变观念。目前的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呈现严重的“八股文”倾向。其中所说的“体育消费”确实是体育硕士论文里经常出现的关键词。为什么这么多人偏爱这一选题呢?“体育消费”这个题目对初学者而言确实有很强的迷惑性。我在刚读研时猛遇到这个题目也眼睛一亮,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冷门”、“偏门”,看样子也很好写,但经过查找文献后才发现这个题目已经被写烂了。而且这类论文最容易千篇一律,内容雷同,现状、问题、对策全国各地写得八九不离十,别人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全是简单、重复的共性问题,缺乏新意,当然,也最容易被否定和“枪毙”。
偏不凑巧,昨日有师弟拿着他的硕士论文求教于我,说自己的论文被导师评为“没有深度”。我一看,又是一篇“体育消费”类的论文。
既然问到了我,我也不好推辞,细细想了一番想到了一点主意:那就是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从当地的消费特点和习惯入手,写出调查区域的特点来,让评委们看了后,明显感觉你写的此地的“体育消费”与其他城市的“体育消费”不同,这篇论文也算是有点深度了。举例来说,长沙人消费的特点是超前、爱面子、讲排场、爱玩,所以长沙被成为“娱乐之都”,洗脚城、按摩院、酒吧遍地开花,在全国都小有名气。从这个特点入手,分析某个体育项目的消费的现状、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如何把人们从洗脚城、按摩院、酒吧拉到运动场上来,写出地域特点和当地的文化特点,此文也可以说是下了功夫,有点价值了。
总而言之,我的主意就是:结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和特点来写“体育消费”,才能让这个题目老树开新花、枯木又逢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