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参加《体育学刊》网络发展论坛有感

(2008-09-14 02:31:51)
标签:

教育

分类: 生活杂谈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8/0807/1218052429.JPG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8/0807/1218052435.JPG

 

 2008年8月2日,《体育学刊》的网络平台——体育在线的几位版主、通讯员与华南师大体院的领导及学刊编辑聚居一堂,对学刊、论坛、网刊三方的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会上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与心得。轮到我发言时,我首先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意外。没想到我们论坛上的朋友有机会能够从虚拟世界走到现实中来聚会。平日里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今日有机会见面倍感亲切,犹如老友相会,甚是亲切。二是表示感谢。感谢学刊给了我们这次见面的机会,若非学刊成员抱有极强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态度和敏锐独到的眼光,断然不会有今天的网络发展研讨会。虽然我们服务的论坛属于学刊旗下,但当初我们全凭兴趣爱好,而并未当成一项任务和事业来进行,即使取得了一点成效,也很难说是自己的功劳,今天却受到如此重视,被邀请参加研讨会,倒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接着,我提出了学刊、网刊之间互补、互动和定位的建议。我认为网刊可以着重发一些选题新颖、创新性强、思维超前,甚至是异想天开,但又不适合刊载于学刊的稿件。这对解放思想、开拓思维、促进创新、增强争鸣、繁荣学术大有裨益。其他各位版主及与会人员也做了精彩的论述。会后,我们合影留念并共进晚餐。

 

    回顾体育在线走过的这两年,其迅猛发展的势头真是令人惊叹。网络的优势在此不必赘述,其在教育、出版行业的作用也是日益凸显,网络早已是一个各方争夺的平台和战场。照理说学术界应该是思想交锋最激烈的领域,尤其是社会、人文学科,其学术论坛办得如火如荼的不在少数,但不知为何体育学术界却是例外,并没有一个影响较大、综合性强的学术论坛,仅有一些办得较好的体育教师论坛,而他们大多局仅限于对学校体育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这说明体育学术探讨在国内的网络上还远未成气候,与其他学科相距甚远,而“体育在线”可以说是做了一个可贵的先行者。从当初百度搜索排不上名,到现在稳居第四;从几百人的注册量,到研讨会召开当天突破六千的注册量;从全凭兴趣,自发交流的几个网友到现在拥有固定的近三十名通讯员,体育在线的逐步发展与壮大各位都是有目共睹的。而我,也在其间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和宝贵的资源后,从一名硕士生成长为了一名教师。

 

    此次研讨会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重视与肯定。如果说以前我们这伙人还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那么今后我们怕是至少要当作一份上心的第二职业来对待了。此外,还让我们意识到,当大家各自坐在电脑前参与论坛时,并不是孤单一人,而是处于一个集体当中。集体的力量总是给人以激励与鼓舞,套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有一个团队密切配合,身后则有学刊做坚实后盾,我们顿时有了归属感,干劲也足了许多。

 

    在线和网刊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谈到感谢与功劳那真是挂一漏万,我也相信大家所做的一切并非出自功利,也并未想到有朝一日要索取回报。尽管如此,在这里,我还是想点名感谢几个人:首先是刘承宜教授,因为只有刘老师这一位教授在论坛上一直坚持并时刻保持着旺盛的热情。论坛上大部分都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怀着憧憬与理想在无所禁忌、天马行空地胡吹乱侃,一些想法和观点难免有些稚嫩和偏激,而蜚声学术界的刘承宜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还甘愿委身参与并积极指导、解疑。除了推广和宣传自己的学术观点之外,我想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学术探究的欲望与激情吧!我看,这也正是参与这个学术论坛的大部分网友的最初动机。然后需要感谢的就是在从论坛开创之初就在幕后和实际中做了许多杂项工作的小鑫、周彬和毅坚,当然也不能忘了在网站创办初期的几位忠实坛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送给所有热爱学术的网友。我们希望所有参与论坛、关注网刊的人——不管是版主、通讯员还是普通坛友——都能伴随网络平台的发展不断进步,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才是网络平台最大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