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由开学大塞车想到的
(2008-09-14 00:40:16)
今天是湖南师大新生报名的日子,早上我出去办事可吃了亏了,路上堵得水泄不通,两边停满了小车,公交被挤得像蠕虫一样只能缓缓爬行。幸好我当机立断,在离目的地的前一站提前下车,走自己的路,把前面的塞车留给别人。
你说这些个开车来替儿女报名的父母,事先出发的时候肯定沾沾自喜,甚至有点显摆的意思:还好有私家车,多方便啊!没想到一到学校就傻眼了,现如今有车一族还真海了去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公车私用的,最多的就是公安系统的,看来有枪的确实霸道些,而且还霸道惯了。
在当今这个焦虑的社会,堵车,就好比从身上割肉一样难受,所以有的车就想方设法往空档里钻,结果“砰”地一声和旁边的车来了个亲吻,然后就是气势汹汹地推诿、扯皮,本来就挤的马路又横上了两台车。
看到情况越来越糟糕,身为跨世纪的一代、党员、硕士研究生/、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我,马上掏出手机拨打110,在几声线路忙的提示音后我简要地把情况告诉了女接警员,并要求他们马上安排交警到场维持疏导交通、维持秩序,最后我还很负责地告诉了她我的姓名。
有人会说,你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别人都不打,就你逞能!首先,我要正告这些唧唧歪歪的人:古人尚且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现在的人反而这么没有社会责任感呢?和谐社会需要你我共建!
其次,从心理学上分析,我是为了避免发生“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的提出,始于美国纽约发生的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斯案件。
吉诺维斯案件是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件凶杀案。案发的那天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杀害。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案件持续了三十多分钟,遇害者的38个邻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三十多分钟里,没有一个人去援救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现在,让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假设有两个人的车坏了,一个停在人烟稀少的乡间路边,一个停在车来车往的高速路旁,试问谁会先得到帮助?多数人的答案是后者,可事实却往往是前者。根据心理学家拉塔内(Bibb.Latane)和达利(Jone.Darley)的研究结果,旁观者是否提供帮助与当时在场的人数有关,而且通常在场的人越多,站出来帮助的人越少。在向别人提供帮助之前,人的决策过程包括四个步骤:注意到所发生的事情→将这件事视为紧急事件→决定自己必须负起责任→选择行动方案。在高速路上,每分钟有上百辆汽车路过,一个人分担的责任就会变得很微小,因为很多司机都会想:别人会帮他的。结果,最后很可能没有人来帮忙。而在偏僻的路边,最先路过的人就会停下来帮忙,因为下一个人或下一辆车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来,帮忙的责任就是他的。
但是在当前中国,我看,不想出头,不愿意帮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才是突发事件没人问津的真正原因。
跑题了吧!?我写文章经常“跑题”,哈哈!最后点一下题,新生报名出行最佳方式推荐:公交+步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