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是一个种生活态度
(2013-04-15 18:30:57)
利用周六、日,和我们同事一起到著名的云台山风景区进行了两天的游玩,说是游玩,其实和我自己心目中的游玩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应该是说类似一种打仗般的转场——原因自然是人太多,景点隔的太远,时间太短,这样和我一个人单独的游荡自然是两码事的概念。
其它的先不说了,就说那个著名的茱萸峰吧。相传,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即于此峰有感而作。茱萸峰,俗名小北顶,峰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可见黄河如银带;俯视脚下,群峰形似海浪涌。山顶气候多变,倏忽间风起云生,白雾从山间咕嘟嘟地涌出,红日随即隐去。山峰在云雾中出没,云腾山浮,如临仙界。峰腰有药王洞,深30米,直径10米,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药王洞口有古红豆杉一株,高约20米,树干粗达三人合抱,枝繁叶茂,树龄在千年左右,是国内罕见的名木。另有“厨灶洞”、“阎王洞”、“黄泥洞”等十余个洞穴。景点内的名泉一斗水,泉状若小井,水涌平地面,终年不涸不溢。另外,杜鹃峰、浮丘峰、翠微峰、云门峰也都各具特色。这个有着1700多台阶的山峰,当时导游带领我们到达现场时间给出的时间是十五分钟,大家说时间太多,最后说三点走人,我一看表已经是2点五分了,我问了我们随行的同事,她以前来过,说一上一下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她说大家一般都是爬到那个亭子处,那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我就决定去爬爬试一试,结果爬到亭子那里仅仅用了14分钟时间,我看时间早就接着往上爬,到了药王洞那里用时仅仅24分钟,当然其中照了一些照片,我累得一屁股坐到地上,问问周围的两个人一个说用时42分钟,一个说用时54分钟,然后我再问问边上的保洁员,她说到山顶只有400米的距离,我一看时间还早,就接着往上爬,走几百米看看周围,然拿出手机照几张照片,就这样一共用时42分钟就爬到了山顶,累得我只喘粗气,歇了两分多钟,然后照了几张照片,这时同事打电话说装备集合了,我一看距离约定的时间只有不到15分钟的时间,就马上说立即下去。下山由于也是台阶,所以好走的多,但是人很多,我只好斜着身子穿越。到了三点整我还有几百米的路程要走,这时电话来催,说大家都在排队哪装备上车。我加紧时间,然后到3点六分终于下山,整个过程只用时61分钟。仅仅超越约定时间六分钟,我们那些同事仅仅爬到三分之一处,我说自己爬完全程,导游不住嘘嘘。
昨日在著名景点红石峡那里,很多路段由于山势险峻,道路崎岖,劈山之后的道路只能走一个人,有的地方高只有不足一米六的样子,所以必须低头亦步亦趋的前行,而这样人和人之间贴身而行,那个地方很多路段根本无法停留下来,你想拿手机或者相机拍照后面都会有人催促,而我当时是手机与单反并有的,所以中间有好几次被人提醒快走。一个老者说:现在人有钱了才会这么多人到这里游玩。我当时也随声附和说确实这样。不过静下心来一想也不完全这样。
即使在古代,这个原本封闭、落后的、交通不便的风景之地也有诸如王维、朱元璋还有竹林七贤到这里游玩,那么他们何以有这样的心境哪?除了朱元璋做了皇帝是有钱有闲阶层之外,其它人特别是王维与竹林七贤不说是穷苦潦倒也非富裕之人。
行笔至此想起来一个故事。说是古时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两人商量着去南海拜见观世音菩萨,穷和尚一直催促富和尚走,但是富和尚说准备一下,冬天他说太冷,要等到春天,到了春天说是太困,说还是夏天去吧,进入夏天又太热,说是秋天去吧,秋天来了,富和尚说秋天萧条,心情不好,还是等到冬天吧。就这样一拖就是一年,穷和尚一看很难和他一起,于是就拎了一个棍子预备路上打野狗、一个破碗用于化斋上路了。富和尚自然笑话他,但是穷和尚依然故我地走了,一年之后穷和尚满面春风地回到了他们的寺院,而那富和尚还是没有准备好。
这个故事说明了悠闲很多时间和财富无关。有关的仅仅是一种心态。有人虽然拥有很多的物质财富,但是每天忙于工作、应酬、甚至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都很少。说自己没有时间,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和富和尚那样是心态,但是我发现是另外的一种心态:放不下,总是担心自己离开后很多事情无法运转,有一个资产不少的开发商,同时开工三四个工地,在售面积在五六十万平方米的样子。正是这样一个私营企业,他累得连做一个沙盘都要亲自跑开车一百多公里到省城看三四次。这样的人不累才怪。关键之关键在于不放心。
那么他能有多少时间去用于休息哪?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而他的物质财富完全可以在任何地方能够自由的生活,但是这样的人何以不能悠闲的生活哪?不是因为没有物质的支配,而是没有时间,时间哪里来?是自己不给自己时间,说到底是生活的态度问题。
自由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的极少,这和财富无关和心态相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