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城市系列之无锡
(2013-04-08 17:08:17)那天在看了《北京遇到西雅图》之后在第二天的上午写了一篇长微博《各自的朝圣路》于11:58分挂到这里,不想睡了一觉于15点起床后阅读量居然突破20000人次,当天貌似突破了四万人次,这就激发了我重新码字的欲望,后来又写了一篇《一个人的城市》挂上后虽然没有《各自的朝圣路》那样有那么高的浏览量,但是也突破了20000人次,博友这样的奖赏恰好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想想自己有大把的闲暇时间,而在过往,从1989年开始上大学开始,就喜欢到处闲逛,加上自己工作、生活过的城市委实不少,就想以一个外人的眼光对自己那些游走过的城市做一梳理。
自小生活在河南一个不算偏远但是也不算交通便利的下乡小镇子,离开那里是14岁高中时到县城读书,然后是开始在开封上大学的,原本按照时间顺序来书写那些曾经游走的城市,可是到了动手时第一个蹦到脑海的城市居然是无锡。
到无锡是因为在被派到无锡做城市经理,那是17年的事情了,初到无锡是1996年的10月25日早晨的七点多,到了那里不到一天就懵了:没有发现一条直路。所有的道路都是弯弯曲曲的,这和我们河南的省会郑县的笔直的东西南北道路截然不同,除了道路不能一眼望不到头之外,还有就是辨不出了方向,只有在自己后来租住的风雷新村那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知道东西南北,出了那个地方就没有任何的方向感了,在那里生活了近二年的时间,想要给人指个道路那是不可能的。
无锡除了道路的特色之外,另外一个让我难忘的就是无锡本地话,虽然在那里呆了那么久的时间,但是无锡本地话之学会几个字:“栽歪”——再见。“哪哈”——你好。“两一奴”——21路。呵呵,可怜人呀,几个无锡当地人在一起说话时,我在旁边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说无锡话,我只能一脸茫然地呆在那里不做声,后来和大家混熟之后,我把自己这样的感受说给他们,他们表示抱歉,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也是难怪,无锡虽然作为“华东五市”旅游的重要城市,每天都会在街上看到外地的旅游大巴在街上奔驰,当时正值三国演义、水浒传热映,所以央视的无锡基地在原来无锡的景区基础上也平添不少的乐趣。然而即使这样,当时无锡的公交车售票员不是用普通话报站而是用无锡当地话报站的,因为每次从租住的小区出来都会坐21路公交车到解放路与学前东路的龙凤大包店去换成公交,所以对于21路公交车特别的熟悉。
作为江南的无锡,确实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处,那里历史上出来很多的大家: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就是出生于无锡,他的故居离江南著名的书院,那个书写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书院很近,如今那里都是无锡的一个旅游景点,而近代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家族就在无锡城区的西部,他家的私家园林——梅园如今也是无锡著名的一个旅游景点。而写出《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也是无锡人,而江南第二泉也在锡惠公园院内。
而那个历史上最喜欢溜达,并且溜达到历史留名的徐霞客也是无锡人,而宜兴的竹海也是十分出名的。
作为太湖明珠的无锡除了在上述的三国城、水浒城等现代新造的景观之外,还有原有的鼋头渚景区。而在位于无锡市区、宜兴、武进之间的马山景区,是我在无锡着重打造的景区,那里背靠马山、南望太湖烟波浩淼的一弯碧水,在那里当时打造了世界上最高的铜身大佛——耗了三吨红铜打造的200多米的大佛耸立在灵山之上,那个地方我曾经去过五次,除了第一次是花了15元的门票进去的,其余都是通过远处爬山而进去的,中国人有便宜不占的心理促使我当时也不能免俗,因为当时在那里时,经常会有自己的同事到访,都是带他们偷着爬山进去的,2010年带儿子回无锡感谢原来的房东时间门票已经涨至120元了,当时没有狠心也给自己买张门票,而只给儿子买了一张,因为是带着儿子去的,所以不想给他留下不好印象,故而给他买了一张门票。
要说无锡能够吸引我的主要是那些古老的街巷,特别是临河那里的狭窄,潮湿,古老的建筑。那些灰墙、戴瓦、码头墙的木板门的两层建筑,顺着那些大大小小运河而建的狭长幽深甚至有些哀怨的古老街区,地上铺的是巴掌那么大小的麻石路,被江南淅淅沥沥的微风细雨洗刷的露出石头的本色,下雨的时节,我会赤了脚在那里漫步,而在运河岸边,那些参差不齐、高低错落的古老的吴文化建筑,在垂柳的掩映下,倒映在运河上面,运河上偶尔划过的小船,在木浆滑动下荡起的一波一波的波浪,倒影在上面的建筑、垂柳、人物也变的生动起来,没事的时间,要一壶茶水,坐在河岸边有着连廊的建筑下,盯着河水发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遇到雨天,坐在那里看杨柳在微风中时而荡起时而落下,而江南的微雨就像江南人的性格,不紧不慢地下着,那样的微雨甚至没有发丝粗,而地气在这个时间比空气的温度高,雨水落到地上之后的湿热随着地温的蒸腾而把那些飘落地面的微雨蒸发,还有运河上的水面上也是有雾气在升腾,而那些细若悬丝的细雨在微风的吹拂下也变得飘飘浮浮的而似乎不急于落地的样子。地气的升腾、微雨的飘零、运河上的雾气这一切合着微风、杨柳真真是一幅水墨山水画,那些空中的烟雨似雾、似烟飘飘渺渺的如入仙境,只有这时,身临其境才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烟雨朦胧,什么是水墨江南。身处这样的环境人心不由得变得柔软起来,那薄薄的烟雾、微微的风儿加上些许的冷意,让人变得忧郁哀怨起来,我想也许正是江南这样的气候才造就了江南人的那种吴侬软语,缠绵悱恻的文化。
说到了无锡其实不能不提无锡的小吃,那个真叫一个丰富呀,特别是在原来的市中心的中山路附近的崇安寺那里的小吃特别的有名。几十上班种的品类集中在一起,你吃都吃不完,每次都那里还吃都吃的似乎要站不起来似的。无锡的汤包、大小馄饨、上海的生煎、豆腐花、鸭血粉丝煲、我最喜欢的还是无锡的小馄饨,就是那种挑着担子卖的,一头是一个木架子,上面放些包馄饨的食材,另外一端是烧炭火的煤火,那时物价很真是便宜,一元钱一小碗,那馄饨还真叫小,大概有指甲盖儿那么大,面是非常的白,里面的馅料只有一种新鲜的瘦肉,外面看的一清二楚、盛在碗里看着红红的纯肉馅哈喇子就要流出来似的,面皮薄的似乎一吹即透,盛放馄饨的小碗和汤勺也是十分的精致,就像当地的江南女子一样,含到嘴里不用牙齿就已经碎了,那是儿子刚刚学会吃饭,每天下午三点左右那个挑挑子卖馄饨的就准时出来了,这个是每天下午儿子的零食,另外的零食是豆腐花,因为他刚学吃饭,那种细嫩、软滑的豆腐花儿子特别喜欢吃,一小碗的小馄饨不在话下的吃下之后再来半碗不要调料的豆腐花,儿子下午的加餐算是解决了,但等着晚上五点左右吃房东和他们邻居家里的太湖虾了。
说来甚是奇怪的,作为太湖三白的太湖大虾和其它地方的虾是不一样的,那些鲜美的大虾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的方式加工都是白色的。在当地白灼的虾最让人爱。当时的活虾只要40元一斤,儿子是没少吃房东和他们邻居家的大虾,因为当时儿子刚满周岁,生就的十分可爱,而那片有七八个六年级和初一的女孩,她们一放学就把儿子抱走不放,所以正餐我儿子几乎都是吃别人家的饭,而这也就造成了儿子至今对于我们中原地区的包子、油馍、面条类的面食不感兴趣,而喜欢吃米饭。
说到无锡的吃的还有两个地方必须提到,一是位于中山路的三凤桥排骨店、一个是离那里没有多远的解放东路的龙凤大包。那个是老好吃了。
其实我在无锡时间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坐在中山路八佰伴靠近中山路的二层落地窗户那里,一边喝着一杯饮料,手里是一份当地的报纸,或者是一本时尚杂志,然后会抬头看看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当然无锡的美女是不少的。特别是中山路和崇安寺那里是无锡美女们集中的地方,那里就像成都打望美女的地方是春熙路一样。然而我在2010年带着儿子回去看我们房东时。举目中山路,发现人流比我原来在的时间多了好几倍,然而美女确少了,后来想想也许是因为无锡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特别是北方女子进入的缘故吧。不是说北方的女子没有江南女子漂亮,而是北方因为水土原因没有江南的女子水灵的缘故吧。好了,但愿在无锡的外地女孩子不要看到这篇文字骂我。呵呵。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