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共生

标签:
杂谈 |
看着那些中西结合,那些把吴文化中的灰、白、黑颜色、加上清水墙、大面积落地玻璃、方钢、采用简约的建筑设计方式设计成为一个集合了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元素的特色建筑群落。那些建筑和成都的宽窄巷子的建筑虽然有些类似,但是糅合进去了大量的江南元素的设计使得那些建筑既有钢铁与玻璃的坚硬和冷峻与那些灰色的清水墙、白色的墙壁像呼应,而那些简洁,明快的线条和方块使得那些建筑看起来既没有江南建筑的那些繁琐与累赘,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那些原本的大面积的木板的运用又冲淡那些方钢、玻璃、以及清水砖、白墙的生硬与冷淡,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在这里一些貌似不搭界的元素在设计师的笔下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既简约又有江南元素,既坚硬又温暖的建筑来。看到这样的作品我内心就有些激动,激动之后是对于人生的一些思索。
自己从1987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开始工作,工作两年之后因为在工作中遇到诸多的问题,发现不能那样下去只能呆在那个虽然不是十分落后与偏远的农村小镇,最后经过几个月的苦读考上河南一所高校的中文系,上了半年发现自己喜欢另外的东西,然后就转到政治系,这样三年拿下本科文凭,毕业之后想回到县城教学,没有进去,就把文凭付之一炬,最后在一个不足三十万人口的地级市谋到一个大转院校的哲学教师职位,三年后不愿意在那样按部就班工作,于是于1995年到郑州一家上市公司工作,起初在市场部做策划,慢慢被派到无锡做城市经理,然后是省域经理,按照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裁对我的生涯规划是要在1999年底委派做华东区域的经理的,结果到了6月因为公司缘故就被在天津经理的位置上免职了,那是我第二次被免职,第一次是江苏省经理职位。那样我就和负责营销的副总裁电话沟通一下直接放弃月薪两万多的工作不干了,当时是1999年的4月。
踌躇满志地来到北京,和大学时间认识的老乡在北京开始寻找更多的人生机会,三个月没有找到工作,因为那时他们给出的待遇远远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最多的也只给到3000多元的月薪,最少的只给600元,这与自己原来每月仅电话费就2000到4000的生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由起初住在酒店,然后改为住在西四环外国防大学二号院的不足20平方米的地下室,还是和同学一起租住的,每月房租800元,改掉了动辄打的的习惯,最后在一家中央级别的平面媒体拉广告,起初和他们沟通时他们让做财经记者的,但是不足三千元的薪水实在不能满足我。朋友在另外一家专业平面媒体也谋到了编辑工作,三个月后我们注册自己的公司,决定自己干。
我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张扬的人,不然也不会因为毕业工作问题烧掉自己毕业证,放弃大学的教师工作,放弃15年前每月两万多元工作。
后来有了自己的公司,起初遇到那些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员工就不会使用,而在现实中那些和自己观念不一样的客户也不会服务,所以公司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让自己的性格肆意地生长,还以为这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同样是个性张扬的前妻与自己在2009年8月和我通过法律程序离婚,
此后曾经颓废,曾经一些业务不去做,反正自己觉着无论如何都会生活的不会太差,所以公司的业绩平平,这一切其实都是我自己的性格使然,宁曲不折的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会妥协,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毕竟生活还是要过,父母一天天变老,儿子一天天变大,自己也不能老是光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事,特别是去年开始,随着自己心智的调整,生意上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团队在不断地壮大,这样就势必需要更多的人进来,虽然一些同事在思维、工作方式、能力等各方面与我的心理预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毕竟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刀切,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来运行,这样的结果就是发现我们的各个同事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正是因此,我们的团队在几个合伙人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一个非常乐观、协作、快乐的团队,一次我们团队在唱歌时间我发微博直播现场,一个做了15年房地产的哥们看到后就联系我一起到那里玩耍,他虽然在那里呆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给我说你们的团队是一个不错的团队,从大家放松、欢乐、已经很多无所顾忌的行为上看是一个开放、乐观的队伍,很多错的希望我珍惜这样的团队。
不错,那个哥们说的真的是不错,虽然我们团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样都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她们中有不少人被同行挖角,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人离开的。大家和我一样都能够接纳对方,接受团队的现实,没有抱怨,更多的是理解、支持与面对现实的淡定与从容,我虽然不能说这是我自身改变的结果,但是我每天乐观、宽容与坦诚的态度是会感染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虽然大家性格各异,但是大家都学着在这样一个团队中站在集体的角度去思考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