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市场静悄悄
(2011-07-18 11:01:11)
标签:
外滩房子老城区国际花园坚守房产 |
分类: 地产 |
我的一个朋友,一个资产有一二百万的朋友,在这个城市有数套房子,但是这个哥们依旧住在交通路临街的一栋单体的南北楼上,这栋楼的一层是买品牌服装的门面,二层以上是住宅,没有物业,没有保安,车停在另外的一个院子,因为附近公厕没有,所以市场会发生在受降路夜市摊吃夜宵的人因为憋不住而跑到他们楼下小便的事情。他们一家四口人加上在召陵老家的父母时不时地会来,所以他们住了对门的两套两室的房子。他原来在双龙有套152平方米的小区的房子,后来卖了,当时我说:你们住到那里多好,小区周边环境好,离河直线距离不足200米,物业管理好。他们夫妻一致说那里多么偏僻,老家是农村的,与其住到那里还不如在老家哪?我们那里多好,白天车水马龙,夜里灯火通亮,心里烦了,推开窗户,看看街上的行人,热热闹闹的马上就好起来了。
有人看了这样的描绘也许会禁不住大笑,其实我同你一样,也是对他这样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但是这是事实,无可争辩的事实。这样的事实其实就代表着一部分人,特别是一部分进城人的心态。他们以为不住进主城区那就不算是城里人,要是让他住到107西边的金都尚城、泰赢紫禁城、水畔城邦、良河雅居这样的地方比杀了他还难。其实有他这样想法的除了那些刚刚进城的市民之外,还有一大部分这个城市的原住民,就是在这个城市生活二三十年的老市民,在86年建市时已经在这里居住的市民,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不愿意离开主城区的,哪怕自己居住的面积及环境不是太好,他们依然会坚守在老城。坚守在戏楼后街、坚守在民主路、坚守在小南街、坚守在三支门等地方,而不愿意离开。
没事时间出去转转,发现在主城区可供购买的房子几乎没有,目前沙以南、澧河以东、湘江路以北、铁路以西正在建设的小区只有三个,一个是外滩、一个是老一针的位置,另外一个是原来宏泰水泥制品厂的位置,外滩的房子虽然没有卖,但是从0年开始说那里的房价会在3800以上,到去年的4500左右,到了今天外面的传说都是说铁定超过五千,不知道是昌建放出来风还是大家根据市场的判断,无论如何注定那里的房子是便宜不了。这样真正能够买的起那里房子的人就属于少数了。所以那些对于老城区情有独钟的绝大多数老市民,新晋城市居民对于外滩的房子只能是望房兴叹了。
一针的房子现在几乎是卖光了,所以对于热衷不离开主城区的人来说是在那里实现购房梦的理想实现不了。
水泥制品厂那里的项目,据说虽然尚未动工,可是已经开始卖房了,据说是均价3800元,这个价格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高了,但是承笔者观察,这个价格确实是比较实惠的,假定外滩要是定价5000的话,那里的房子定到4500元应该是米有多大问题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那里的房子居住起来比外滩的更有优势,而外滩的作为投资性置业的话比水泥制品厂的房子具有优势,就像当年新天地的小户型虽然身处在商业中心,热闹纷繁,但是你就是挡不住一些人愿意花每月600元租一个30平方的小户型,而不愿意花同样的价格到沙北或者双龙租一个两室两厅甚至是三室两厅的房子。这就是商业区出租房的规律,止不住人家愿意。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就是这个道理。
面对老城区需求巨大的购买群体,面对老城区那么少的供应量,你想在老城置业,你必须为你的选择付出代价:忍受高的房价、忍受小区周围嘈杂的声音、忍受项目很高的容积率,比方说外滩的容积率达到了5.9,而同样是昌建的社区国际花园还不到1.3。原因其实很简单:人多地少没处盖房子,百年的建设已经把老城挤得没有丝毫的地方可以建房,现在的三个项目都是拆迁的结果,外滩是在07年沿河开发时由政府拆迁的,而另外两个项目原来都是工业项目,拆迁相对要容易得多,外滩的项目因为拆迁比较早,所以成本相对来说是很低的,假定该项目现在拆迁再出让的话,地价不会低于五百万,而原来昌建拿的还不到240万,也就是翻番没有问题。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老城区人广地少没有仅有的几个项目远远不能满足一些人对于老城区的热衷程度,老城的项目,开发商只要不是太贪婪,那么那里的房子注定是不愁卖的,所以不要指望开发商主动打价格战,也不要指望能有很多的优惠。
俗话说的好“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买家精”,要想在主城区置业,你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这个是毋庸置疑的。面对其他区域内竞争激烈的局面,老城的开发商各个都是稳坐钓鱼台,显得不慌不忙,难道不是吗?昌建的房子迟迟不愿意公布价格,一方面同该项目的预售手续没有完善有关之外,也与整个老城几乎没有对手不无关系。
面对今年竞争激烈的东城,明年会有近身肉搏的西城,老城这里显得有些萧条与平静,没有上十亿元的资金对老城的旧房子进行大规模的介入开发,老城还是修修补补式的开发注定不会出现高品质的居住社区,但是这不代表房价不贵。原因很简单,物以稀为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