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迷乱,谁能借我一双慧眼?

标签:
房产滞后性慧眼房子消费者杂谈 |
分类: 地产 |
俗语:瓜地挑瓜,越挑越花!
面对今日的楼市用这句俗语来形容是在恰当不过的了!
(图中数字上为同比,下为环比,此图来自网络)
面对如此数字,很多消费者感到十分的困惑,为何官方的统计数字是成交量是在持续的低迷,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交量萎缩的趋势在不断地扩大。
就本地来说,上半年本地成交面积达到33多平方米,而前五个月已经成交32多平方米,六月份的成交面积仅仅只有7400平方米。比前五个月平均成交6.39万平方米的数据下降了几乎近90%,而这样的统计数字还有滞后性,因为这个是当地房管部门按照本地的实际登记备案的面积统计公布的,这样的统计公布是具有滞后性的,就是说六月的部分备案是五月,甚至是三、四月份成交的,合同没有签署,开发商或者二手房的消费者没有到房屋主管部门去备案,等到了六月才去备的案,所以实际上六月份的实际成交量应该更少,原因一是任何政策都会有一定的滞后性,4月24号出台的政策之后会在消费者中有一个消化期,所以五月份的成交受到影响还不大,六月份受到的影响就会大些,而六月成交量的比前五个月平均成交面积下降近90%就充分说明了政策的威力,同时从六月份开始到九月中旬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淡季,所以六月份的实际成交会更少,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因为天气缘故形势会更加严酷。
然而有很多消费者向笔者反映,在本地的很多售房部看房时,销售人员给予的答复是房子销售火爆,要么是没有房子,要么是房子剩余很少,消费者想获得更多的优惠几乎没有可能。几乎每个售房部的销售人员的口气都是十分的强硬,感觉不到房子不好卖的气氛。那么市场真的如此吗?楼市真的是如开发商的销售人员描绘的那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开发商为何如此的淡定而坦然哪?
其实这是开发商惯用的伎俩。强打精神,死死硬撑。这个时间就是消费者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这是一场心理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消费者是处于劣势的,原因十分的简单,对于每个售房部究竟有多少套房子?都有什么样的户型面积?还有每种面积有多少套?楼栋的分布如何?销售出去了多少?售价多少?还剩余多少房子?剩余房源的户型结构如何?都分布在那些栋上?那些楼层?开发商保留了多少房子?这些都是消费者无论如何,甚至作为房地产直接的监管部门——住房保障及房屋管理局都无法知晓的,何况我们普通的消费者!
每个到过售房的潜在消费者,特别是去过那些大项目,品牌地产企业售房部看过房的人都会知道,他们的接待是多么的彬彬有礼,一个个俊男靓女款款而至,从开场白、寒暄道探寻,把你的家底摸得是十分的清晰,笑容满面地把你的联系方式给你套出来,然后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给你发短信,打电话,今天是我们的VIP排号将于几月几日结束,明天是我们的优惠活动已经剩下最后三天了,错过了个时间,你考虑购买的房子将会涨价几千到一两万元,这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小半年的工资收入。后天又打电话说是“您看中的那套房子另外一个同事的客户也看中了,TA准备明天下午交款,你要是想要这套房子的话,我建议您明天上午就来交款”。你要是真的没有去,等了几天再去的话,你原本相中的那套房子即便是没有卖出去,他们也说买了,让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没有听他们的话,这时他们还会安慰你,说不要紧,马上再给你找一套比那套更好的,甚至会给你一些小礼品,甚至是几百元的折让,让你感到他们处处在为你着想。但是过了几天,也许是你的同时或者是朋友定了你起初看中的那套房子,你去质问,他们会说,原来定的客户出于某种原因,有调换了一套,你这个朋友恰好看中,所以就给他了。这时你还会相信他的话。这就是售楼中的销售技巧。
其实有关售楼中很多在开发商讲来是销售技巧的东西。都是一些开发商玩弄的各种各样的花招来欺骗消费者以期达到掌控消费者的目的。
那些所谓的VIP卡的认购,更是试探消费者对于价格敏感性的屡试不爽的招数,开发商在销售这些这卡那卡的时间告诉你一个将来房屋销售的大致价格,在他们设定的时间内看预约交款客户的多少,一般都会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完成的时间越短,他们将来真正出来的价格就会远远高于当时所说的价格,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所有的价格,因此消费者的认购卡就是帮助开发商在算计自己。
另外一个花招就是不把所以的可以销售的单元全部推出来,目的是涨价。捂盘惜售的最终目的就是声誉好的楼层,好的产品,然后再分批推出来,每推出一批就要涨一次价,每批销售的时间越短,涨价的幅度与频次就越大越快。这是消费者无可奈何的事情。
其实有关销售陷阱的实例很多,但是无论如何,面对着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广大消费者几乎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我知道我很受伤,也知道受伤的原因,但是我是购房者,我没有办法!我就像那砧板上的鱼肉,我只能任开发商任意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