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筑四大名镇书店女儿墙那符号开封 |
分类: 杂谈 |
这个市北书店街北口一个转弯处的古建筑,远处的高楼是一个仿照古建筑样式建设的居民楼,虽然和这个建筑不是十分的协调,但是从那里甚少反映出开封还在发展了。
这个斑驳的墙体虽然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淋和岁月的磨砺,但是上面的字依旧十分的清晰,并且这个建筑是同上边的那个在一起的,从这个建筑物的女儿墙上的字来看这个店可能是一个烟酒、茶叶店之类的铺子。因为同在一起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是非常一致的。
这是一个位于鼓楼广场与北书店街交叉口不远的建筑,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年岁,风吹雨淋历经了战火的洗礼与岁月的沧桑,但是尽管整个建筑显得黑黝黝的,但是透过这个黑黢黢的建筑你还是不难看出这个全部木建筑物在当初建筑时的精致的,无论是二层的窗户还是连廊上的护栏,虽然简洁,但是精巧。
这个在北书店界上唯一可以看出具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痕迹的建筑,“国营”二字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表着一种信誉、一种社会的组织形态,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经济社会的短缺,还有一种那个时代的服务态度。不知道开封的北书店街保存这个店面上的字的用意何在,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反思还是留恋,如果仅仅是前两者,我们会对这样的保留唤醒我们的记忆感受现在生活的富足感到满足,如果事后者,我们不仅会从这里看到开封失落的根源所在了。历史选择了开封,同样历史也抛弃了开封,今后的开封究竟想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事关每个开封人的命运,也只有开封人自己才能掌握!
开封的历史不是一般的历史,北书店街上的建筑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就像这棵位于北书店街上的古树,虽然历史久远,显得沧桑与悲凉,但这不是开封的全部。
这个建筑是位于北书店街南侧的一个建筑,在整个北书店街上,就数这座建筑雄壮浑厚了,这个三层的建筑,这个敦实的建筑同现代的建筑比起来也许是显得渺小与灰暗,但是在北书店街就显得格外的兀突了,所以这个建筑似乎是某个单位的办公场所,具体是什么单位以经济不清楚了,不过从那两个不协调的空调和几个朱红的灯笼可以判断出是一个政府的相关机构的办公场所,不知道在这里办公的人们是不是整日地陶醉在每天五点后这里人声鼎沸的辉煌之中······
这个三层的建筑依然是保存着一个书店,虽然经历了岁月的侵蚀,但是上面那些精致细腻的花纹还有顶端檐廊雕刻的那些木质的饰品依旧安然无恙的呆在那里,静静地守护着北书店的繁华与寂寞,说他繁华是因为没有一座城市的夜晚能够像开封的北书店街和鼓楼广场那样到了夜晚人声鼎沸生意红火的,说它寂寞是几千年来开封虽然一步步地走向败落,但是这个城市的人们依旧守着这样古老的传统不愿意放松与丢弃!
老寿星、祥云、寿桃这些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与代表,从这个斑驳的浮雕上这里不难看出即便是在浓厚的商业上,这些东西也是被十分看重的,长命的寿星只能是人们的一种企希了,开封历经的风雨与兴衰是这座城市的人们只能用企盼来表述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了。
这建筑上的商标两个字,我始终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意思,虽然问了这里的住家商户,他们也不知道,我不懂的启示很多,就像我虽然在开封上了大学,就是不明白这座历史名城为什么它离这个时代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哪,自从1952年河南的省级政府机构搬到郑州以后,这里的发展就似乎只有倒退了,在河南经济版图中的位次越来越往后了!
这个两层的门楼,这又砖与木材建造的门楼,那些由彩色的木雕构成的纯粹属于装饰作用的部分,在制作阶段是那样的繁琐与精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耐心的,这种耐心是与当时工业文明的不发达相对应的,这些雕梁画栋的建筑虽然在其他地方也大量的存在,比方说苏州、比方说周庄,但是那里的人仅仅是把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作为一个历史的符号存在,作为吸引外地游客的资源存在着,而开封似乎不你这样,开封人的思维似乎永远留在了皇城子民的光环中·······一直不愿醒来!
这栋建筑上的绘画,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侵蚀,但是色彩依旧鲜艳,鲜艳的布仅仅这样的色彩,这样的颜色在古代建筑上是很少有的,这样的创新是跳出了开封历史文化的底蕴的,不知知道为何在这个古色古香的书店街上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另类,这也许是开封想挣脱沉重历史包袱的一种宣言吧,但是这样的挣脱与开封所有的羁绊似乎是不成比例,因此开封的书店街并没有因为这个建筑壁画存在而改观,开封的历史更没有因为这小小的鲜艳而发生丝毫的变化!
熙熙攘攘的书店街上人流还有鼓楼夜市上摩肩接踵的食客是开封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个奇观,也是开封沾沾自喜的资本,人流的热闹并不会改写开封的历史,那些书店街上的古建筑会不会像原来的北土街等大量的古建筑那样被夷为平地后变成一个个不伦不类的建筑哪,开封的兴盛于衰落在历史与文化上仅仅是一个符号,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说仅仅是感叹而对于开封意味着什么哪,这样的事情只能由开封来用行动作出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