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开学前的学习,我们除了认真聆听李镇西老师的报告。还进行了试题答卷检测,其中有两个教育案例解析。
案例一: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
。。。。。。回顾这一学期的失败,我还是应该感激一切。这一学期的教学比我前十年的教学总和都更让我明白什么叫教育。在公立学校里。在带好几个班并且每班的人数80个左右的时候,我其实从未具体关心过大多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说在公立学校,我首先是一个学科老师而不是教育者。我每天大量的时间是用来备课而不是与学生交谈,我只考虑我提供什么而很少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但在私利学校,这一切都倒过来了,我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与学生的沟通上,而用在备课的时间却大大缩减了。我曾经为此抱怨,但现在看来,我花在与学生沟通上的时间不是太少,而是严重不足。我渐渐明白,老师首先是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所以我这半年依然沿袭的是公立学校的思维,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相互理解,结果我对学生的而关心与爱心不能被感觉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这段经历告诉我的另一个道理是,所谓的专业化,并不是知识化,老师的专业化应该首先指一种人际沟通的能力,其次才是学科知识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的首要因素。从传统学科老师的角度讲,我是个想当优秀的教师,但是从教师专业化角度讲,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我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缺点。这些缺点能不能补上是一个问题。
看到这个案例,我首先想到了这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说成为一个具有学科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教育者的必备的话,那么现在我才明白,这其实有多狭隘和盲目。反思教育,反思自己走过的路,我一点一点明白了,什么是拥有学科知识的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
昨天听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其中他提到了爱心是教育的前提。而这个爱心,是具有很宽泛的意义的。案例中提到了所谓的教师专业化,并不是知识化,老师的专业化应该首先是一种人际沟通的能力,其次才是学科知识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的首要因素,这一点与李老师尊重,理解学生的观点是相通的。尊重和理解建立在什么之上?-----建立在和谐交流之上。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完全可以决定我们和学生之间是不是充满尊重和理解。这一点很简单,有的老师呕心沥血,奉献出自己满腔的热情给学生加班加点,让学生提高成绩,但学生可能很不接受。因为通过牺牲学生的天性,压抑他们的激情,遏制他们的思维获得应试教育的高分目的,是学生深恶痛绝的,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因此,让教育以民主,公正的心灵,还学生游戏,快乐的权利,以童心换取童心,以友爱对待友爱,是教育者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以一颗敏锐的,时刻醒着的心,站的再高点,看的更远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