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少数民族村为什么叫寨子探寻贵州肇兴侗寨神秘的文化传承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房产图片 |
分类: 5旅游见闻 |
一些少数民族村为什么叫寨子 探寻贵州肇兴侗寨神秘的文化传承
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部落比较神秘?为什么神秘?因为他们长期居住在少与外界交往和比较封闭的寨子里。寨子密闭,不为人知?也鲜为人知?
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怎样生活?如何承传自己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对于外界人来说,是一件难以知晓的事情。据说,国内著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先生想请广西侗族人出山唱大歌,演绎一台类似于《印象刘丹姐》的大戏,给侗乡人搭建一个蛮声乐坛的大舞台,但侗族人宁愿窝在寨子里,也不肯出山。
在贵州省格凸河景区的格丼村,我曾遇到一位11岁的苗族小男孩儿,我与他聊天时询问:“长大以后,想走出大山到外面去闯荡一番吗”?苗族小男孩特别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不去”。我问他:“为什么呢?”苗族小男孩回答的则更加直接:“出去干什么?难道想当乞丐吗”?他坚贞不屈的耿直理念,深刻地表露出一部分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的思想理念与保守心态。宁肯坚守大山,也不出去走天下。
近些年来,我也去过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乡寨,常常听到一个令人熟悉,但又不甚明白的词汇——寨子?在国内,一般汉民族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农村,多叫乡镇以及村子。可到了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驻地,他们习惯称村镇为“寨子”?像苗寨,侗寨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到了贵州,听到“寨子”这个名词,我便一直在思考?苗族人称自己的村为“寨子”?彝族人也称自己的村为“寨子”?侗族人就更不在话下了,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侗乡或侗寨。侗乡可以理解,即为侗族人扎根生活的故土和故乡,那称为“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些少数民族,为什么把自己长久以来生活居住的地方,称为“寨子”?并且大多数寨子都建在了人烟稀少和人迹罕见的边塞及偏远山区?现在看起来,是有一定缘由的。
寨子,无论在社会原型、民事生活和军事用意上?是有一定含义的?寨子应该含有它存在的军事用途。是某些少数民族为了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与人文价值观,长久以来的一种军事防御措施和手段。
古时及长期以来,国内战事频发,战乱不断。为了争夺地盘,不少族群及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一部分少数民族为了生存,只好远离故土,不断迁徙。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贼”,势单力薄的少数民族离开内地,来到广西的十万大山;贵州的《黔之驴》和《夜郎自大》故乡;湘西大山;也有的跑到四川的凉山等地。他们越走越远,走到哪里?便在那里安营扎寨。时间久了,便把自己居住的领地称为“寨子。”
“寨子”像自己部落族群的一片小天地,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远离战事与战乱。“寨子”,也是少数民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不受外敌和外族人的进犯,不得不采取的有军事用途和半军事化管制的手段,预先做好军事防御。
我对寨子进行了一番详细地观察,寨子往往设有围墙和大门,古时还有专人及部落人的守候。一些少数民族居住深山,以打猎为生,他们手中往往都持有猎枪和武器。据介绍,到目前为止,在贵州省仍然有一个少数民族,政府特批,允许他们继续持有猎枪。
在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我也查看了一下,这里有进入侗寨的大门,高高的围寨。整座侗寨沿着周边的山势而建,山体陡峭,有的地方基本可以算悬崖峭壁,唯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外界,这里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的功能。
肇兴侗寨,始于南宋时期的正隆5年(1160年)距今大约有900多年的历史。
这里名气最大的应该是自17世纪以来,修建的五座鼓楼,五座鼓楼代表了五个团(族)。这座中国最大的侗乡侗寨,以肇兴侗寨为核心,有7个自然村(寨),3094户人家,11796口人。仅肇兴侗寨就有1200户人家和3997口人,号称“千户侗寨”。
虽然肇兴侗寨有超过一万以上的人口,但这里的人,95%以上都是一个姓,即为“陆”姓。我曾经探寻过侗寨乡民:“为什么你们这里高达上万人口?却几乎同为一个姓氏?”当地老乡告诉我:“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早先我们这里并不希望有外人进入,只希望一直保持侗族生活原始的习俗与文化风貌,所以,才形成了这种结果。”
虽然同为陆姓,但也有不同的房祖,这便是肇兴侗寨一个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如何区分陆姓中五个不同的房祖?从这里的五座鼓楼,便可区分出侗寨的历史文化与房祖现象。
肇兴侗寨,建有五座文化鼓楼,按照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依次排序为《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最早的鼓楼是《礼团鼓楼》,13层,高21、37米,始于17世纪;《义团鼓楼》和《信团鼓楼》则始于18世纪。
最高的是“信团鼓楼”,高12层,24、37米。因为有这五座鼓楼,肇兴侗寨被誉为“鼓楼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载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和中国最美六大乡村之一。
侗寨鼓楼最早在古时,利用它的价值便是军事用途。一座鼓楼高达20多米,寨子如果遇有外敌入侵,它可以传递信息。侗寨老人指派一位年轻人爬上鼓楼,或站在鼓楼敲鼓,动员全寨人或本族人做好防御准备,或外出躲避,这是鼓楼最早的军事用途和它的军用价值。
可如今情况与之前已经大不相同了,鼓楼的功能与作用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转变升华。现如今的鼓楼,已经成为侗乡一种文化与香火相传的历史象征。
在鼓楼周围,总有一套相应的文化生活建筑及设施,鼓楼文化包含着“五个一”。即:一座鼓楼;一座花桥,也是廊桥,或者叫“风雨桥”;一座戏台;一口山泉水井。有的在花桥周围还有一座《功德碑》,《功德碑》是把本房族或当地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名字刻在碑上,以示纪念缅怀其功德。
在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我一一拜访。五座鼓楼,仿佛是代表了这里的“五大家族”。我关切地询问其中一座鼓楼的老者:“你们五座鼓楼中,谁家最厉害?能力最强”?老者很谦虚地告诉我:“都差不多吧”?在肇兴侗寨,经常举办各种有侗乡特征的文化竞赛活动。像大歌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等,只要哪家得到了名次?这“五大团族”往往把奖状与奖旗全部悬挂于鼓楼之内。
每到节假日,陆姓“五大团族”分别在自己鼓楼旁边的戏台上演戏、对歌、搞文艺活动与演出。
每个团楼的旁边,都有一口山泉水井,本团族的人可以来此打水,水井旁边写着“饮水思源”,“池中长蓄水,亭下自通泉”。大概是希望本团族生命不息,源远流长。
侗族人唱歌很厉害,她们唱的歌叫“大歌”,听起来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只要侗乡人一亮嗓子,便可以清脆鸣谷,气冲霄汉,响彻乡寨。侗寨人唱歌为什么这么厉害?这也是侗乡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承。侗寨人从小便开始练歌,寨子里专门教歌的歌师,各家各户的孩子们从小便进行歌唱训练。小孩儿从三、四岁就开始学歌,男女分开学习。孩子长大以后,歌班便自行毕业。经过十几年的训练,侗乡人唱歌的造诣很高。
从歌班毕业以后的男女青年,开始展示自己的歌喉,唱出侗寨人的大歌情,故乡情。每逢过节,寨子里的人都去对歌。唱歌打花脸,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侗乡人解决婚姻问题,唱歌对歌;节日相亲,对歌唱歌。
苗族人的节日有姊妹节,在贵州的台江,便有姊妹节。手绢有银饰,每年从农历三月十五,到三月十八,便是贵州苗家的姊妹节。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人的情人节”。
在侗乡,鼓楼文化的柱子也是蛮有讲究的。里面的四根柱子代表的是四季;外面有12棵柱子,代表的是一年12个月。
侗寨里,除了有双数字的讲究,也有单数的说法。单数代表的是阳数,往往是三、六、九。侗族人,有的一生可以起两次名字。孩子出世后,起个鼓楼名;成人以后,如果有成就或者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样的杰出人物,还可以再起第二次名字。
贵州肇兴侗乡的文化鼓楼,已经成为这里的历史文化传承,成为侗族人的精神依托,也是侗族人生活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俱乐部。成为一座生动的文化生活设施,承载了他们的历史荣誉,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场所。每天从早至晚,在鼓楼,都能见到中老年人在此聊天,谈天说地,看电视。
在肇兴侗寨,每座鼓楼里都有一台起码是55英寸以上的大电视。每天这里都能聚集团族里的中老年人在此观看电视节目,他们大部分时间是看新闻,阅览祖国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我询问过当地人:“电视机是政府配发的吗”?当地人肯定地告诉我:“是”。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多么优越。
观鼓楼,品文化,我给侗乡鼓楼总结了五大功能和作用。一、俱乐部活动室。可以看电视,打扑克,下象棋,中老年人聚会谈天说地;二、承载了荣誉室的功能。团族里,凡是参加各种活动、比赛、竞赛等获得的名次、荣誉、奖状、锦旗等均悬挂于本团鼓楼,以激励后人。像对歌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等;三、休闲会馆。团族里中老年人吃完饭,用木头生一堆火,四周坐满了团人,聊天休闲;五、娱乐活动的场所。在义团鼓楼,挂着竹笙,鼓乐等器材。
鼓楼是贵州肇兴侗寨与其它地方侗族不同的区别和自己最大的特征,所以,这样的特点便称为肇兴侗寨的鼓楼文化,被记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肇兴侗寨始于南宋年间大约有900多年的历史
侗寨人喜欢女性聚在一起 天气凉爽 她们生火取暖
肇兴侗寨里的文化鼓楼 这是礼团鼓楼
礼团的中老年人聚集在鼓楼 生火取暖 谈天说地 下象棋 过去鼓楼是军事用途 现在是文化娱乐之地
礼团鼓楼始于17世纪 属于较早的鼓楼
这是礼团廊桥 也是花桥 风雨桥 旁边是功德碑
仁团鼓楼的柱子 内四根柱子代表一年四季 外面12根柱子代表一年12个月
义团鼓楼介绍 始于18世纪 高23、36米
义团族人在鼓楼里取暖看电视 每座鼓楼都有政府配发的电视机
智团人在鼓楼里谈天说地 最早鼓楼的军事用途 现在变为文化娱乐休闲的地方
信团鼓楼始于18世纪 是肇兴侗寨最高的鼓楼
信团鼓楼的乡民在此取暖 谈天说地 鼓楼内侧四根大柱子
鼓楼里悬挂的奖状 篮球第二名 三八妇女节成年组广场舞第一名
奖状 奖旗悬挂于鼓楼 说明鼓楼有荣誉室的功能
信团人在鼓楼烤火鼓楼中心有一个凹地 专门烧火取暖用的
一家人吃完饭在街上聊天 我询问他们 为什么上万人只有一个姓氏?
池中长蓄水 亭下自通泉 侗乡水井
鼓楼文化是肇兴侗乡的文化传承 被记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