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2017-09-27 14:22:13)
分类: 游记
终于熬来每年15天的年假。人到中年,家中时有琐事七七八八,全靠这15天的年假应急,恨不能把这15天掰成无数个小时来用。在我们管理者眼里,年假就是用来应付比如开家长会,去医院看个病,接个父母,应酬个朋友什么的,或者说这些事情都是八小时之外工作之余的事,绝对不应该发生在上班时间。所以,怎么算计着花这15天的年假,就像当年俺妈算计着花俺爸37块钱工资一样幸福又心酸。
大帅外调打乱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但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享受一年30天的探亲假。于是入职二十年来第一次享受了探亲假。
本来计划了一 条令人血脉喷张的线路,因为前两篇的关系,没能实现,虽然遗憾,但也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下探亲之乐。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陕北曾是我的大本营,虽然我一天没有守候过他,但从很多年前第一眼见到他第一次亲近他时就有说不出来的亲切与信赖,可能是我们基因里有那里的记忆,或者那里的山水风土人情和我的出生那么相近,所以,踏上这片土地的感觉就是久别重逢。
本来计划此行连同靖边的红沙峁、统万城、甘泉的雨岔一网打尽的,最后也只是就近去了甘泉的雨岔。
靖边的红沙峁是前几年热起来的景点,看到网上的照片,我想象出了很多造型,嚷嚷过好几回说想要去,那一阵大帅常去那里出差,出门不远就是红沙峁,他说如果没有雨后天晴和过度后期,红沙峁没看头。我不信,坚持要亲眼看一看。所以这次是计划内的事。为此还穿了适合的长裙子,想象自己站在夕阳下瑰丽的圪梁梁上瞭望远处的样子。还想起了《血色浪漫》里的陕北民谣,哦,故事是发生在定边县,靖边的隔壁。
“对面山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的谁
那就是额那要命的二来妹妹
东山上来个点灯
西山上来个明
一马马的平川瞭不见个人
妹妹站在那个圪梁梁上哥哥站在那个沟
想起我的那个亲亲
泪满流
........
还没起调,心里就被陕北民歌的悲壮伤情凄美的旋律攥住了心肠,那种在特别艰苦的山川土地上嘶喊出的勇气与深情,让闻着流泪,听着动心。
所以,那一片土地是我先入为主地揉进了我的深情。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大帅带着小帅提前一周去了工地,三天不到,小帅被那个热衷军事化管理的爹折磨的苦不堪言,强烈请求我上去救他。你说人家本来是要去度假放松的,结果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趁着暑气未上沿着乡村小路苹果园子跑一圈,洗漱完后去工地吃早饭,饭后从工地回到住处,背50个单词,看书都得指定读物,然后再回工地吃午饭,再回住处睡午觉,下午起来复习单词看书,等大帅下班,太阳落山了,跟着一帮会玩会吃的叔叔伯伯上山爬树摘杏子,下河玩水抓小鱼,完了又是啤酒烧烤扯开了吃。等我去救他时,贪嘴的儿子不思茶饭,看到美食直说没胃口。我说这不是挺逍遥的嘛。儿子说逍遥啥,每天50个单词,49个都不行,每天睡一小时午觉,超五分都不行。我明白,掐着秒表度假的感觉不好受。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时隔十年再一次坐上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的高铁,用来装样子的书还没翻几页,就已经到站,两帅接站,被径直拉到了一个繁华小城,第一次来,吃了著名的豆腐、豆干还有特色麻辣肝盖面、盖饭。
大帅心有成竹一言不发出城,左拐右拐北上南下绕进陡峭颠簸的土路。三年前轿车走烂路种下了心病,自从换了车,还没机会走这样的路呢,这算是试水吗?
干旱了一个月的黄土高原的土路上,车晃过,窗外沙土扬起,遮天蔽日,这和在阿里荒原上疾驰而过拉起的尘烟有异曲同工之妙,别样的性感风情。
甘泉雨岔比靖边红沙峁还新,才被发掘几个月,但已经从全国各地涌来了很多摄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感谢这些精力旺盛眼光独到的摄影爱好者。通往雨岔的路窄且烂,两辆车很难错开,得退行到略宽一点的地段一边上崖,一边碾着崖边衰草擦身而过。
前面的车多起来,感觉快要到了时,有几个当地妇女跑过来敲窗子,一口亲切的老区方言:“你们是大城市来的吧,快给我们曝曝光,土匪们打砸抢呢。”我一听顿时来了正义感,忙问怎么回事?再听原来是当地政府要取缔村民在雨岔景区摆摊设点乱收费的事。那大姐懂得还挺多,说一会儿多拍照片,发微博发朋友圈,报到网上,把这些活土匪治一治。我乱应承着关了窗户。一个很窄小的三岔路口停满了车,还有两部警车,稍宽敞点的地方当地村民摆着摊卖饮料西瓜。一边山道口被铁丝网围住,门口搭着简易的棚子下面堆放着被污泥泡过的不成对的雨鞋。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员被村民们围住在交涉,一波游人被堵在外面不让进,等了半刻钟说可以进了,每人交了10元钱租了雨鞋,嚯,雨鞋里一包泥水。从人群中挤进去,满身大汗,一入洞口,清凉森森。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偷偷拍了一张洞外的照片。村民的立场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的地盘我做主。政府的立场是一山一水都是国家的,普天之下莫非国土。各说各有理,每一个景区必经的发展之路。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在洞口穿雨鞋的时候有人就说:“你穿这样肯定进不去,那里面的水可深咧”,我笑笑说没事。进了洞口先是从半截崖壁上踩着几个脚窝下到沟底,大小二帅幸灾乐祸,说我穿这样明显是走错地方了。我默不作声,撩起裙子前摆打了一个折挽在腰侧,啰嗦的长裙立马变成利落的短裙,大帅下到沟底准备找旁边的木条帮我,但见我轻巧一晃就落在沟底,大帅一脸助人没乐到的失落,又去拉那个喊声大胆子小的帅哥去了。切,别说这点高度,想当年.....
进了沟,果真是别有洞天。立刻就兴奋起来,这和我小时候跟着哥哥常去探险的“白冷洞”的感觉有点像啊。脚下是深浅不一的积水,有些地方都深过膝盖,及膝的雨鞋一个不小心就灌满了泥水,冰凉入骨。山洞里有些地方宽敞如宫殿,有些地方狭窄曲折仅容一人通过,脚底泥水太深,需要Plank手脚平撑才能通过,平常连30”都费劲的我,竟然奇迹般顺利通过。然后更令我佩服称奇的是那些全国各地赶来的摄友们,年纪不小的大叔大妈们,扛着脚架,背着摄影包,挂着两个相机,竟然都顺利通过那些险要地段的。在城市的公共车上,他们是需要特别关爱坐特座的。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发现这里只适合探险并不适合拍照后,于是开始专心看景。洞外炫目的夏日阳光从洞顶崖缝里照射进来,光影斑驳,儿子虽然是个皮小子,但真正这样爬高上低的野趣连他娘想当年的两成都不曾体验过,所以还很有兴致。大帅本来还准备拍几张照片,结果被大叔大妈们占住通道移动不得,你若不小心闯入他们的镜头还要被呵斥,满山洞回响着此起彼伏的“李老师,张老师,这里角度好,王老师,这个机位不错...”被大叔们堵回来,又被刚才进洞时一群围着野模创作的大妈挡住退路。大帅索性连相机都收起来,儿子笑道:“天呐,都半个小时了,还是在拍啊!”我大叫一声:“陈老师,拍这里啊”那个野模盯着我看,一个大妈说,一人10元哦!大帅连头都没回,但从他僵硬的后脑勺就知道这家伙的牙根酸了。
退出洞口发现出路已经被警察封了,只许从出口出,不能进了。于是我们仨又退回洞里,终于洞里清静多了。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出口也很是险要,大叔大妈们又成了弱者,需要帮扶保护才能顺利通过。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出了山洞烈日灼灼,恍若隔世。雨岔可看的峡谷有四五个,我们从最远的花豹岔出来赶到下一个龙巴沟,正赶上那里的取缔活动,这伙人可比刚才那一伙简单粗暴多了,二话不说,直接扯掉棚子,没收雨鞋。村民们也一句反抗都没有,只是站在一边看着,悄悄的嘟囔一句:“土匪...”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天很蓝,土很黄,阳光很耀眼。
很多人把雨岔叫“中国的羚羊谷”,把红沙峁叫“中国的波浪谷”,就像新建的楼盘叫“瑞士小镇、莱茵河畔、天鹅堡”等等一样,我觉得雨岔挺好的,青霞和楚红就比Angelababy好听。
距离上一篇已经快一个月没更新了,人闲心不静是一个原因,最主要是很多事情都不想说,年轻的时候心里搁不住一点事,看电视触了心肠,睡觉崴了脖子,做饭切了半截指甲都能叽歪上千字,现在不知是深沉了(都四十了)还是迟钝了,每天压着摇摇晃晃的不安分,重复着寻常日子。
以前认为心情郁闷时出门转转就能满血复活,现在觉得,只有心里轻松才能轻松上路。旅行绝对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