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拾遗——甘泉雨岔

分类: 游记 |
终于熬来每年15天的年假。人到中年,家中时有琐事七七八八,全靠这15天的年假应急,恨不能把这15天掰成无数个小时来用。在我们管理者眼里,年假就是用来应付比如开家长会,去医院看个病,接个父母,应酬个朋友什么的,或者说这些事情都是八小时之外工作之余的事,绝对不应该发生在上班时间。所以,怎么算计着花这15天的年假,就像当年俺妈算计着花俺爸37块钱工资一样幸福又心酸。
大帅外调打乱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但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享受一年30天的探亲假。于是入职二十年来第一次享受了探亲假。
本来计划了一
条令人血脉喷张的线路,因为前两篇的关系,没能实现,虽然遗憾,但也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下探亲之乐。







本来计划此行连同靖边的红沙峁、统万城、甘泉的雨岔一网打尽的,最后也只是就近去了甘泉的雨岔。
靖边的红沙峁是前几年热起来的景点,看到网上的照片,我想象出了很多造型,嚷嚷过好几回说想要去,那一阵大帅常去那里出差,出门不远就是红沙峁,他说如果没有雨后天晴和过度后期,红沙峁没看头。我不信,坚持要亲眼看一看。所以这次是计划内的事。为此还穿了适合的长裙子,想象自己站在夕阳下瑰丽的圪梁梁上瞭望远处的样子。还想起了《血色浪漫》里的陕北民谣,哦,故事是发生在定边县,靖边的隔壁。
“对面山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的谁
那就是额那要命的二来妹妹
东山上来个点灯
西山上来个明
一马马的平川瞭不见个人
妹妹站在那个圪梁梁上哥哥站在那个沟
想起我的那个亲亲
泪满流
........
还没起调,心里就被陕北民歌的悲壮伤情凄美的旋律攥住了心肠,那种在特别艰苦的山川土地上嘶喊出的勇气与深情,让闻着流泪,听着动心。
所以,那一片土地是我先入为主地揉进了我的深情。







大帅心有成竹一言不发出城,左拐右拐北上南下绕进陡峭颠簸的土路。三年前轿车走烂路种下了心病,自从换了车,还没机会走这样的路呢,这算是试水吗?
干旱了一个月的黄土高原的土路上,车晃过,窗外沙土扬起,遮天蔽日,这和在阿里荒原上疾驰而过拉起的尘烟有异曲同工之妙,别样的性感风情。
甘泉雨岔比靖边红沙峁还新,才被发掘几个月,但已经从全国各地涌来了很多摄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感谢这些精力旺盛眼光独到的摄影爱好者。通往雨岔的路窄且烂,两辆车很难错开,得退行到略宽一点的地段一边上崖,一边碾着崖边衰草擦身而过。
前面的车多起来,感觉快要到了时,有几个当地妇女跑过来敲窗子,一口亲切的老区方言:“你们是大城市来的吧,快给我们曝曝光,土匪们打砸抢呢。”我一听顿时来了正义感,忙问怎么回事?再听原来是当地政府要取缔村民在雨岔景区摆摊设点乱收费的事。那大姐懂得还挺多,说一会儿多拍照片,发微博发朋友圈,报到网上,把这些活土匪治一治。我乱应承着关了窗户。一个很窄小的三岔路口停满了车,还有两部警车,稍宽敞点的地方当地村民摆着摊卖饮料西瓜。一边山道口被铁丝网围住,门口搭着简易的棚子下面堆放着被污泥泡过的不成对的雨鞋。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员被村民们围住在交涉,一波游人被堵在外面不让进,等了半刻钟说可以进了,每人交了10元钱租了雨鞋,嚯,雨鞋里一包泥水。从人群中挤进去,满身大汗,一入洞口,清凉森森。






进了沟,果真是别有洞天。立刻就兴奋起来,这和我小时候跟着哥哥常去探险的“白冷洞”的感觉有点像啊。脚下是深浅不一的积水,有些地方都深过膝盖,及膝的雨鞋一个不小心就灌满了泥水,冰凉入骨。山洞里有些地方宽敞如宫殿,有些地方狭窄曲折仅容一人通过,脚底泥水太深,需要Plank手脚平撑才能通过,平常连30”都费劲的我,竟然奇迹般顺利通过。然后更令我佩服称奇的是那些全国各地赶来的摄友们,年纪不小的大叔大妈们,扛着脚架,背着摄影包,挂着两个相机,竟然都顺利通过那些险要地段的。在城市的公共车上,他们是需要特别关爱坐特座的。



退出洞口发现出路已经被警察封了,只许从出口出,不能进了。于是我们仨又退回洞里,终于洞里清静多了。














很多人把雨岔叫“中国的羚羊谷”,把红沙峁叫“中国的波浪谷”,就像新建的楼盘叫“瑞士小镇、莱茵河畔、天鹅堡”等等一样,我觉得雨岔挺好的,青霞和楚红就比Angelababy好听。
距离上一篇已经快一个月没更新了,人闲心不静是一个原因,最主要是很多事情都不想说,年轻的时候心里搁不住一点事,看电视触了心肠,睡觉崴了脖子,做饭切了半截指甲都能叽歪上千字,现在不知是深沉了(都四十了)还是迟钝了,每天压着摇摇晃晃的不安分,重复着寻常日子。
以前认为心情郁闷时出门转转就能满血复活,现在觉得,只有心里轻松才能轻松上路。旅行绝对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
前一篇:从开始的地方再出发
后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乏味的中年庸俗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