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青春美文》原创:千里相思共明月

(2011-04-03 11:36:35)
标签:

转载

漫思宋女之张玉娘

[转载]《青春美文》原创:千里相思共明月

千里相思共明

古代红颜,多是薄命。或因貌而沦落风尘,或因才而蜂侵蝶害,凡是有情盈胸,自是遗思遗恨,清染千古。之所以记住张玉娘,非是她那些缠绵哀婉的词句,亦非是其兰心蕙质,而是她那纯如青天流云的情思爱恋。在情以夜论的今时今日,读她,如水轻濯蒙尘之心。

公元1250年,张玉娘出生于仕宦之家,自幼敏慧,饱学多才,诗词清新婉丽,颇为时人传诵。年幼时光如水易过,十五岁那年,一个远房表亲携子来访,面对与她同年的表兄,恍如面对青春闺梦中的那个身影,于是,就这样拉开了相知的帏幕。那些时光柔情似水,她与沈佺诗词相和,花风柳浪,佳人才子,自是情丝暗系。两家的大人见二小如此,也是心中大慰,便给他们定了亲。二人心事落定,甜蜜与希冀围绕,以为可以相伴以终老。

最美的时光总是走得最快。也许沈佺性情洒脱,并不着意于功名,而且有如花美眷陪伴,更是绝意仕途。他也是官宦大家出身,所以时人并无他想。只是,当家道中途崩落,便显出寒酸之气来。张玉娘对此浑不在意,只是她的父亲却已有了悔婚之意,他言道:“欲为佳婿,必待乘龙。”于是,棒打鸳鸯,虽玉娘决心如铁,无奈如鸟困笼。沈佺一气之下远赴京城,决心考个功名回来。

那一年,玉娘二十一岁。却已早早地品味断肠之痛,那些成双成对的过往,只能在记忆中一一潮来,遥遥如梦,只是低眉垂首之间才发觉,没有比梦更远的地方了。她在伤着痛着的同时,也隐隐有着一丝希望,正是这一缕期盼,伴她度过了无数难捱的日夜晨昏。正如她在《双飞燕》一词中所述:

白杨花发春正美,黄鹄帘低垂。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秋风忽夜起,相呼度江水。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第二年秋日,沈佺高中榜眼,并以其高才名动京师。春风得意之时,他没有马蹄飞疾,亦没有看尽长安之花,他的心里,想的只是终于可以回去,见那个日夜翘首之人。所以说,沈佺这个人,品格还是高尚的,如他之人,有过太多的移情别恋,时位移人,他依然念着那张容颜,并没有辜负玉娘的一片痴心真意。消息传来,玉娘徘徊于那些旧日同游之地,让泪水尽情挥洒。是啊,一别经年,那些苦,那些痛,那些泪水与哀愁,都化作了对未来最美的展望。

只是,秋尽冬来,虽于秋的萧瑟中望见了春的明暖,却于初寒里碎了所有的梦。由于积思成疾,沈佺终是再没能见到那张带泪的笑脸,他所有的爱与痛,都永远停留在二十二岁的生命中。而那个北风微起的夜里,他唇间最后念着的那个名字,也成了短短一生中的全部。当时,正是在他归心似箭的路途之中。

那个时刻,张玉娘正在灯下展读沈佺寄来的一首五律,直看得百感交集。她推窗而立,寒风扑面,远远的天边,有流星如泪划落。

斯人已逝,玉娘过了一段以泪洗面的日子。天长地远,春风春雨,秋花秋月,却是阴阳两隔,一别经年,悠悠生死,人间大恨。她不是没有想过死,只是面对七十多岁的双亲,她终是不忍。父母也不忍见她如此,介绍了不少出众之人给她,而她,心若无根之云,早已飞过冥冥杳杳。每日每日,她只伴着从小就跟着自己的两个丫头,一个叫霜娥,一个叫紫娥,还有一只乖巧解人语的鹦鹉,只是依然难解心中死志。

沈佺死后,张玉娘曾写下《山之高三章》,其风韵直逼风雅,那份深情,那份痛,让人心沉如石:

山之高,月出小。

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

忡忡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我操冰雪洁。

拟结百盟,忽成一朝

朝云暮雨心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在沈佺死后五年,张玉娘也终随之而去。她终于如生前所愿,“毂不偶于君,死愿以同穴”。和心爱的人葬在了一起,化蝶化云,同游同飞,身后事了,唯情千古。更有传奇的事,玉娘死后,两个丫头霜娥和紫娥亦先后追随而逝,连那只鹦鹉,也是悲鸣而死。时人称为闺房三清,两个丫头连同鹦鹉,就葬在沈佺和玉娘的墓侧。后人所称的“鹦鹉冢”,已成凭悼怀情圣地。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女子,却是在身后三百年来历历无闻,她所著的两卷《兰雪集》,也是无人可识。直到明代,她和她的故事,她的诗词,才开始大放异彩。这就足够了,毕竟,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段情,终是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湮没漫漶,已尽够幸运了。

张玉娘,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人如其名,洁心如琼似玉,对爱情坚贞坚定。而她的《兰雪集》,亦如其人,兰心雪质。是的,张玉娘这个千年前的女子,已成为我心中不可碰触的圣洁,我不为她哀怜哀叹,我只在她的浅笑深情里,让心一次次地干净起来,如她的千里相思,如她的皎皎明月。

 

发表于《青春美文》2011年第2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