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刘连存
(2009-08-08 22:43:38)
标签:
保本点菜市场意境夙愿刘连存唐山杂谈 |
华盛刘连存
刘连存:用思想书写商海神话
“我1970年下乡,当时17岁。1975年被分配到唐山市蔬菜糖酒公司工作。”我们的谈话从这个时间“分水岭”开始,刘连存对30多年前的每段经历都记忆犹新。“我是从一名最基层的售货员干起的,卖过肉、卖过菜,还卖过水产品和水果,后来开始管帐、当组长、作经理助理,再后来由商店副经理到正经理。”一句话概括了他几年的工作履历,也包含了几许无奈和感慨。
当初,刘连存很不喜欢经商,他的理想是当一位作家。然而造化弄人,在命运为其安排的坐标点上,偏偏是无法选择地只能在一个食品商店谋生,从售货员一直到副经理,他从未放弃过逃离经商的念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为了实现个人理想,抑或说为了摆脱工作现状,刘连存靠自学于1982年考取了电大中文专业。三年后毕业学成,已经32岁的刘连存怀揣着迈向理想大门的“通行证”再次回到了商店——现实又一次将他击打得心灰意冷。很长一段时间,平常最爱看书的他再也不想去碰书。
“说服自己、战胜自己是一个非常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刘连存说,那时他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理想与现实牵手,不能让光阴虚度,不能让别人看扁。应该放弃清高,不惜做最卑贱的工作,不再左顾右盼追求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是坚定不移地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为一名造福于当代社会的企业家。
于是他认真研究起卖货,把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得头头是道,不管是卖肉、剔肉、收菜、卖菜,他都要做得最好,别人卖不动的水果,他拉到街上摆个地摊一会儿就能销个精光。他的追求转轨了。他开始潜心研究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正所谓干什么学什么,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他脚踏实地地奋斗,利用所学的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开创性地探索出“保本点核算法”,将各部组工作全部进行核算考核,兑现奖惩,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小店创出了年收入17万元这一从未有过的业绩。“保本点核算法”一炮打响,并在全省商界推广,刘连存的管理能力也令业界同仁刮目相看。
关于“华盛”:
要做就做敢为人先的领跑者
1984年,市政府为解决震后市民的吃菜问题,建起了市内最大的食品商场——新华道菜市场。这便是华盛超市的前身。然而仅4年之后,市场便陷入困境中,想尽办法也未见起色。于是有人认为,市场疲软是大环境造成的,不是人为所能改变;商场选址存在先天不足,此地段不适合开商场,换谁也不行。
1990年,刘连存被作为挽救新华道菜市场的最后一张“王牌”临危授命,上级已经做好“再不行就撤店”的准备。当刘连存单枪匹马地进入商场200名员工视线的时候,他们对眼前这个不苟言笑的“白面书生”似乎并未在意,依旧重复着一贯做法:能闲则闲、扎堆聊天、甚至往外县送两箱肥皂也要从单位要车跑上一天。
刘连存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是企业的衰落消磨了员工的信任,失去了对员工的吸引力;员工在外提及企业难以为荣,反而抬不起头来,主人翁意识日渐淡漠。他曾听职工讲,一年春节前在鞭炮摊买爆竹,连问几遍卖价都没人理,两个卖主嘀咕说:“别理他们,新华道菜市场的,买不起。”他曾看到,自己身上的一件皮夹克让职工倍感新鲜和羡慕。这让他感到十分心酸:穷,是产生
恶性循环的根源。“一定要让国企职工由懒变勤;由穷变富;让人际关系由复杂变简单。”“三项变革”作为刘连存上任的“头三脚”,让员工们看到了希望。
企业有了向心力,做什么事情都不难。带着这样的信念,刘连存开始冲击新的目标——“发展批发,繁荣零售”。他马不停蹄地到外地考察市场、寻找货源,又扛着外界的压力跑借款、拉商户,在唐山同行业中率先购置了速冻食品冷柜、引进了现场制做食品和特色食品专柜,并首开总经销、总代理的先河,使客流量随之骤增。企业当年扭亏为盈,次年成为省市改革明星企业。到1996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人均效益全省商界第一。
1998年对于刘连存和新华道菜市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年,刘连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商场的传统业态发起挑战,建成了唐山市首家大型综合超市——华盛超市。
2001年,华盛超市由国有改为股份制,通过租赁、并购、资产重组等多种模式扩张网点,实现了在全市范围内遍地开花。如今,华盛超市已拥有1个配送中心、40家连锁店,总营业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经营品种2万余个,年销售收入8.8亿元,成为唐山规模最大的连锁超市、全国连锁业百强企业、中国商业名牌企业。
谈及企业经营战略,刘连存滔滔不绝:“我们的定位是办生活型超市,遵循‘大批量经营,低价位销售,利润在不求之中’的原则,只要顾客有需求,我们将不计利润满足供应;确定‘两个上帝’的理念,一让顾客满意,二让供应商受益;树立勤俭办店意识,所有店面不搞装饰,让商品成为店面最好的装饰,让利于民;确定目标顾客群,细划市场,细分顾客,将服务大众摆在第一位;注重人才储备,为企业长久发展培养接班人。”
问及今后,刘连存踌躇满志:“目不斜视、踏踏实实地做好超市,占领市区,布满县区,领军唐山,成为区域性强势企业。长远目标是:建中国名店,做同业楷模,提升公司价值,建设长久企业。”
关于摄影:
寄托心灵悟语
熟悉刘连存的人都知道,刘连存是个摄影发烧友,以风光摄影见长。从17岁借别人的相机为家人拍照开始,能够拥有自己的相机便成为他年少时的一个夙愿。如今,刘连存早已实现了这一夙愿,并且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对于摄影,刘连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摄影应该成为一种大众艺术、消遣艺术,真实地再现生活,不该带着功利目的去拍摄。摄影很容易让人着迷,选择摄影也可以说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相机就是给成年人设计的玩具,每个人都可以用它抒发感情,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寻找快乐。因此,他将摄影当作是释放压力、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每年都要走出去几次,去寻找身边难觅的意境,拍回新的作品。但他却从不把这些作品拿去参赛,只是有时拿一些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和《唐山晚报》上发表,有时把作品装上镜框送人,再有就是每年制做成挂历,作为企业的宣传品专门发给员工和合作伙伴,这也算是把快乐与大家共享吧!
“我喜欢人与自然融合的感觉,喜欢远离人群和城市喧嚣的那种意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宠辱皆忘,这便是摄影给我带来的快乐,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享受它的过程。”说话间,刘连存的目光落在了办公室墙上的两幅照片上。那是出自他之手的摄影作品,一幅是桂林风光,一幅是余晖中的长城。一如他一贯的摄影风格,画面中的意境深邃脱俗,构图朴实而不失精巧,景色恬淡而不失韵致。
刘连存对摄影的理解让我理解了他,他对美好瞬间的捕捉也让我捕捉到了他心境。他的心里不只是装着经商之道,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咏唱和憧憬,他是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诉说心灵的感悟。所以,镜头中的意境完全是拍摄者本人心境的再现:平和似水,宁静致远。摄影的最高境界是快乐,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快乐!自己快乐和使别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