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康桂生   一笑过半生

(2009-07-20 21:59:32)
标签:

相声演员

相声大师

段子

康桂生

唐山

杂谈

康桂生   一笑过半生

    纸扇长,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2007年的1月,对于我市的相声名家康桂生老先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从这个月起,他率领他的徒弟们开始走进剧场说相声,实现了他多年来让相声回到大众身边的夙愿。在新年的钟声里,这位老相声演员用自己的行动博得了满堂彩。116日下午,他从排满的日程里,抽出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接受了我的采访,也道出了一位老演员的心声。

   一顿骂成就一生事业

   您是我市“资深”的老相声演员,当初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

   我是天津人,父母都喜爱曲艺,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听相声,那时候没有电视,就是通过听收音机、看演出慢慢了解相声的。我们家有个叫徐德魁的街坊,他是一位中学老师,酷爱相声,是教工艺术团文艺队的业余相声演员,他经常领我到艺术团去玩。当时艺术团特聘了相声名家马三立老先生给讲课,所以每到周日上午,马三立老先生上课的时间我是必到的,那段时间,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马老先生给了我在相声上最初的直到,我的相声段子《打灯谜》就是马三立老先生辅导的。他让我明白了很多相声方面的技巧,也让少年懵懂的我开始有了以此为职业的想法。

   您真正开始学习相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相声界特别讲究拜师,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自从接受了马老先生的指导后,我对相声更加喜爱了,也经常跟着业余团体去演出。有一次演出恰巧王家琪先生(后来的师傅)在台下观看,他看我挺机灵,演出结束后就到后台找到我,问我是跟谁学的,我很坦白地告诉他我还没有正式拜过师傅,他很高兴地邀请我去他所在的剧团——天津和平区曲艺团看演出,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后来去他们那里的时间长了,在很多老演员的  下,我正式拜王家琪先生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相声,那是1956年,我刚刚14岁。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演出的磨练,两年后我很荣幸地入选了刚刚成立的唐山市曲艺团,16岁我就来到唐山参加工作了,这一呆就是近50年,唐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学艺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在学习和演出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铭心刻骨的事情?

   有。学艺很辛苦,但我的老师对我很好,我也很用功。但有一件往事我是刻骨铭心的,这件事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让我发誓一定要把相声说好。我到唐山曲艺团工作的时候,经常要到各地演出,当时我们这些小辈经常被安排给一些老演员捧哏。我记得有一次演出,团里安排我给一位姓潘的老演员捧哏,由于疏忽,我的一句关键台词说错了,导致她的包袱没法打开,影响了演出效果,当时我特别内疚。没想到,从台上下来后,这位老演员就开始对我破口大骂,骂得我这个大小伙子几乎无地自容,甚至躲到一边儿抹眼泪,虽然事情在大家的说和下和解了,但我依然难以释怀,我默默地发誓:一定要练好相声,这辈子不能让人瞧不起我!当时这个朴素的愿望成了我今生的动力,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出现过纰漏,我想这都是那顿骂的带来的好处吧!

   20多年,相声在唐山重返剧场

    从当年挨骂的小学徒,到现在成为享誉四方的相声名家,对于您来说,这个职业给您了怎样的人生收获?

   收获太多了。首先,我本来是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学历并不高,但是通过这么多年说相声,我了解了大量的人文典故、历史传统。因为相声是一种传统艺术,她是和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的,比如一段儿《八扇屏》就涉及了项羽、刘备、关羽等八位历史传奇人物的生平往事。一段儿《三节会》把咱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都说了一遍,所以在知识上,我是受益良多的;其次,相声是给人带去欢乐的职业,这个职业让我感觉很快乐,精神的境界也得到升华,你乐我乐大家乐,逢人见面都很快乐,我也通过这个职业认识了很多人,也收了徒弟。我奉献欢乐,被人尊敬,何乐而不为?相声给我的收获太多了,干了半辈子我还没干够,我想只要我还能动、能说就会一直干下去的。

   新年伊始,您就来了一个大动作,率领众徒弟,把相声带进剧场,让相声走到了大众身边,一时间成了“焦点人物”。而在此之前,郭德纲已经在北京德云社功成名就,也带动了一批相声演员开始辗转于荧屏和剧场,您是受此影响吗?

    这个问题不能完全说“是”或“不是”。 郭德纲是个非常有天份、非常聪明的相声演员。其实最早把相声带回剧场的并不是他,而是李金斗,当时李金斗成立北京东城区相声俱乐部,为了争取观众,有很多像姜昆这样的名角都去演出,但门票只卖20元钱,可以说他们为了相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做得最火的、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郭德纲。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把传统相声和现代生活能结合起来,吸引了很多年轻的观众。比如,他的《西征梦》其实就是套用的老段子《打白狼》,如果只说《打白狼》,那么会有很多年轻人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但他根据现代的生活重新编排了,就很有效应,这一点非常可贵。

在唐山,相声已经20多年没进过剧场了。地震之前的小山一带是最繁华的文化、商业区,就好比是北京的天桥,当时有很多民间艺人在那里活动,我们曲艺团也在那里的小剧场里演出,那里光书馆(说评书的场地)就有7家之多,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剧场式的欣赏方式。相声本身就是在大众身边发展、壮大起来的,它就是通俗的艺术形式。地震后的小山成了商贸中心,原先的剧场和书馆也没有了。这个时候,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体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所以这20多年来,观众只能从电视荧屏上来欣赏相声了。我觉得,电视既发展了相声,也害了相声。因为虽然电视的普及让更多人能在第一时间内看到相声,但没有剧场的氛围,加上电视节目时间的束缚,很多相声段子七改八改,不完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前几年相声走下坡路的原因。作为一位老相声演员,我非常期待相声能够重新回到大众身边,这是相声追本溯源、重新发展的好方法,所以当静园茶艺的老板提出这个想法时,我就欣然同意了。

    这短短的十几天,你们吸引了很多媒体的注意,而且现场观众反馈的效果也很不错,但您对以后有过预期吗?比如,您考虑过现在观众多、评价好也许是因为一时新鲜,万一过了这个新鲜劲儿,您会担心做不下去吗?

   你这个问题也是我最担心的。说实话,在做之前,我们已经考察过其他地区的情况。石家庄和保定都出现了演出十几天甚至几天就无法继续的情况。唐山目前的情况还不错,我们是14日开始演出的,第一场的观众几乎全是相声爱好者和我们的朋友。但是从第二场开始,观众都是自发前来的,每一场的气氛都很好。我觉得要保持这种状态最重要的要做到三点:第一,本子要时常出新,不能总是重复说这几个段子,只有时常出新才会保持新鲜感,才能留住观众;第二,演员要卖力演,台上说得精彩,台下才能乐得开怀,观众才爱来;第三,相声段子的内容一定要雅俗共赏,不能太低俗。我很反对说“伦理包袱”,对于那种玩笑还是不开为妙。我在唐山呆了50年,对这里的观众有深刻的了解,咱唐山人喜欢听“薄皮大馅儿”的,包袱要多,但要精,恰倒好处,雅俗共赏,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才能赢得掌声。

虽然我很忐忑,但是我还是很有信心把这件事情做好,让更多喜欢相声的唐山人都能感受久违的剧场氛围。

   您已经65岁了,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现在突然有这么多的事情需要您来忙活,会不会感觉很累?你们现在演出如此火,报酬怎样?

   是挺辛苦的。这不,接受你采访的过程中还接了四个电话,每天的事情排得太满了,但是也很充实。因为我们的演出需要把人员安排好,谁和谁搭档,谁说哪个段子不能重复,都需要安排,这占据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值得称赞的是,虽然大家都挺辛苦,但没有人是为了名利。我们的演员都是我的徒弟和北方曲艺学院大专班的学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给过一分钱的报酬,这一点太可贵了。尤其是那些大学生在这里演出还要租房子,我提出要给他们出钱,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他们说是来这里锻炼自己的,不是为了钱。很多传统的老演员最初都是在剧场里锻炼成熟起来的,这个机会对他们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

   您觉得在剧场演出和在舞台上录像有什么不同?

在剧场演出空间小,距离短,观众什么表情你都会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氛围很好,但对相声演员的临场发挥、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舞台上录节目,空间大,和观众距离远,看不清观众的反映,甚至连掌声都是导演安排好的,不像剧场的观众对作品的反应直观,而且氛围也差。因为在电视晚会上说相声要被限制时间,多一分种都不可以,很多精华都被删掉了,相声也就没有了原有的味道。另外,很多晚会都是专题性质的,常常是命题写段子,这样的段子只是“应景儿”作品,以后便没有了用处,不利于以后的传承和发展。

   相声大师应该是德艺双馨的人

   您现在有多少位徒弟?以后还打算收吗?您总是喜笑颜开的模样,对待徒弟也很慈祥吗?

   我已经有八位徒弟了,如果有条件特别好的,我会考虑的,但相声界非常讲究辈份,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收了。现在李金斗和姜昆跟我叫师叔,我的大徒弟已经50多了,如果我收了一个小孩就地跟他们叫“师哥”,这就有点儿不合适了。你看我是喜笑颜开的,我平时处世为人也很乐观谦和,也经常和徒弟们玩笑,但说到业务上,我就不是这样了,脾气很臭的,急了还打人呢。当然了,这都是希望能够严格地要求他们,希望他们能说好相声。

   您天天这么忙活,老伴儿支持您吗?

   支持,她特别支持我。因为她也是搞曲艺的,很理解当演员的苦衷。说件事情你都可能不相信,当年我们在曲艺团工作,我说相声,她练杂技,经常到各地演出。有一天,我出去演出了8个月回家了,才发现她刚走了,还得半年才回来,这样一来,那一年我们夫妻整整一年没有见过面,现在听起来够新鲜的了吧,但对于我们来说是常事儿,所以老伴儿深知演员的辛苦,她一直很支持我。现在我觉得自己挺幸福的,一把年纪了,还可以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所以每天都有用不完的劲儿。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刚刚离世,很多人都很怀念他。但最近关于他是否是“相声大师”的争论尘嚣直上,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相声大师?

   我觉得马季对相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他的“歌颂”相声。一般来说,相声是以讽刺为主的,如果能把“歌颂”相声说好不容易,这一点马季很不错,所以从艺术的角度上说,称他为“大师”也不足为过。相声界很注重门派、以及师徒辈分,业界对他有争论也许是因为他和候宝林老先生在文革期间的往事吧。在我心目中,相声大师应该是德艺双馨的、为相声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但我想,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什么称谓都不重要了吧,重要的是干点实在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