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萌动
(2009-07-15 22:34:18)
标签:
港口矿石吨级深水杨其仲曹妃甸杂谈 |
曹妃甸萌动
滦南县杨岭镇咀东码头。正值骄阳似火的7月正午。处于休渔期的渔民们都很悠闲,有的用高压水龙头冲洗着船底附着的青苔,有的则三五成群围坐在路边拉家常。
头顶上竖起的遮阳伞在白花花的太阳地上占据了一方阴凉,渔民杨其仲懒洋洋地靠在伞下的一张躺椅上,翘着二郎腿,一双拖鞋闲适地挂在脚上。要在曹妃甸建深水港的消息,杨其仲他们早有耳闻。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并主动投入到这样一场变革当中,但他们总隐隐约约感觉到,正在发生的肯定会是一件大事、好事。
“填海”造路
在码头上停靠的装满石料的船只正等待着下午5时多一次涨潮的到来。这些石料将乘潮运往十几海里以外的曹妃甸。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项目为曹妃甸通路工程,京唐港务局副局长邸哲敏将通路工程称为“填海工程”。
曹妃甸是一座孤岛,距北岸18.447公里全是浅滩,不论是建设港口还是在港口建成以后运送货物,都需要一条便捷的通路,这条路要从北岸一直修到岛上。
空中扬起的起重机的巨臂,水泥筑就的预制栅栏板,小山似的堆在工地上的大块石料、小块砂石,在正午无遮无拦的烈日下越发显得刚气十足,而这周围则是漫无边际的波光粼粼的茫茫水域。从工地上延伸出去的沙土铺就的路基直直插入浅海。正是工人们吃午饭的时间,一上午热火朝天的劳动结束了,工地上出现了暂时的平静。
走在沙土铺就的宽阔的路基上,工程指挥部的李工程师不时指点着,几个月后,脚下的这条沙土路将会是另一番模样:路基左侧将铺上铁轨,一头与港口相连,另一头则经唐海县至滦南县与坨港铁路接轨;右侧将铺上水泥,和正在修建的青林公路衔接;中间则作为通信电缆、光缆的通道。
这条填海修建的通路将成为连接曹妃甸港区和陆上腹地之间的咽喉要道。
“选秀”曹妃甸
曹妃甸因岛上建有一座“曹妃殿”而得名。相传这位曹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爱妃,随军东征病殁于此,之后化作海神娘娘保佑着出海的人们免受风浪的吞噬。
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感染着当地的渔民,他们认定,曹妃甸是块风水宝地。而曹妃甸成为专家眼中的“风水宝地”则是反复研究论证的结果。上个世纪90年代末,河北省社科院的专家经考察发现,地处渤海湾中心位置的曹妃甸岛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距岛500米处的水深即可达24米至36米,并有一条南北宽约5公里的深槽直达深海,形成渤海湾主潮流通道,是渤海湾惟一不用开挖航道和港池就具备建设2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优良港址。
“惟一”就意味着独一无二,在市场规则畅行的今天就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巨大的财富。
京唐港务局副局长邸哲敏将这一观点更加具体化了。邸哲敏告诉记者,曹妃甸深水码头主要是为接卸铁矿石而建。曹妃甸地处的华北地区以钢铁工业为主,而由于资源条件制约,钢铁生产已经依靠进口矿石资源,预计到2005年,仅华北地区六大钢铁企业进口矿石将超过1200万吨。交通部咨询部门经研究分析发现,矿石合理运输船型须达到20万吨到25万吨级,但北方地区至今没有大吨位矿石接卸码头,华北地区的六大钢铁企业,进口矿石需先用大吨位船运抵宁波北仑港减载,再用小吨级船运至秦皇岛等港接卸。每吨矿石运费平均增加150元左右,无形中,钢铁的成本也就提高了。
曹妃甸深水专用矿石码头建成后,每年可为钢铁企业节省运输成本10亿元以上。
蝴蝶翅膀
中国科学院的陈述澎曾经形象地说:“从全国来看,三个经济圈构成一个蝴蝶,长三角是蝶身,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两个翅膀,蝶身和翅膀都强了,中国就能飞起来。”
无论是“蝶身”还是“蝶翼”,每一处都离不开港口。业内人士有这样一种说法———港口的吞吐量是对外贸易的晴雨表,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正是伴随着港口的完善和壮大。邸哲敏关于“组合港效应”的理论正是建立在这句话的基础之上的。
渤海湾地区现有的港口中,天津港主要负载集装箱运输、杂货运输,属贸易港,目前只能停泊15万吨级的船只;秦皇岛港和黄骅港属能源港,只能容10万吨级的船只靠岸;京唐港王滩港区属工业港,仅有2万吨级的航道。缺少深水港是渤海湾地区的一大缺憾。曹妃甸深水港一旦建成,渤海湾各港口形成一个群组,大小匹配,合理分工,各功能与腹地内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划相适应,组成一个成员各司其职的群体,对于完善渤海湾港群结构和功能意义重大!
规划中的曹妃甸深水码头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强化我国集装箱远洋运输业的发展。唐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薛渤王旬谈到,曹妃甸深水码头的建立是放眼全国,在整体经济圈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自己位置的一个大胆决策。
更让人振奋的是,港口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后花园”计划。
按照省计委的规划,曹妃甸深水港建成之后,将沿港口围海造地,建立起一个148平方公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正在规划中的大唐曹妃甸发电厂将为区内企业提供动力保障,一伺建成,这里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王滩是一面镜子
虽然早就听说了要在曹妃甸建港口的事,但杨其仲似乎对此并不热心,“和我们没多大的关系,鱼卖的好就中。”
5年前,杨其仲倾其所有,又借贷30万,加上从亲朋好友手里借来的钱买来了现在的船,由此开始了从父辈手里传下来的打渔生涯。这个34岁的汉子,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目光锐利,因为他有着丰富的海上经验,能率领渔民找到鱼虾,能在大风大浪中指挥船队脱离险情,船队中的16户渔民都公推他做船队的“队长”。和船队其他人一样,对于建港口,他觉得离自己太遥远,“沾不上边儿”。
虽然杨其仲深谙水性,哪里有鱼,是什么品种,一看水纹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可在这个问题上,他可是没有看透。
地缘优势是杨其仲们尚未意识到的。但是,以“邻”为镜,或许有助于曹妃甸人对这种变化有更切实的理解。
如果10年前你来过王滩,今天再旧地重游的话,你会惊异于这个小村庄的巨变。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瓷砖贴面的瓦房,宽敞明亮,有的人家还拥有独立的二层小楼,房顶上橘红色的太阳能热水器分外抢眼。
10年前,这里不过是个贫困的小渔村,25岁的王旭哲对此记忆犹新。那时侯,家里靠种田为生,仅能糊口,“这儿以前叫海浪头,都是盐碱地,长不好庄稼,就长彦喜(海边的一种野草,可以当菜吃)。”在王旭哲的记忆中,苞谷稀粥是家常便饭,吃不饱的感觉永远留在了十几岁的记忆中。
王旭哲的母亲李大婶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现在的生活,“那时候成天愁的就是没钱盖不起房,娶不到媳妇。”当时的王滩是周围有名的穷地方,村里的姑娘纷纷外嫁,村外的姑娘一听说王滩就摇头,宁可在外地找个丑的,也不愿嫁给王滩的俊小伙儿。
京唐港王滩港区的建立为李大婶一家和村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自王滩港区破土动工以后,王旭哲的父亲就和本村的壮劳力一起在工地上做起了小工。港口建成后,初中毕业的王旭哲也加入进来,当过卸煤工,也租卡车跑过运输。渐渐地,手里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买了一辆“解放142”开始专门跑运输,这样,王家每天都可以进帐两百多块。五年前,王旭哲家终于盖起了漂亮的房子,接着,好看手巧的姑娘也被娶进了家门!
王滩的变化只是港口经济辐射作用的一个具体而微者,和杨其仲一样,生长在变化之中的曹妃店人,透过王滩这面镜子,照出了自己,也照出了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