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韩寒包装闹剧文人杂谈 |
分类: 【擦心而过】 |
韩寒陷入代笔门:那一段台前幕后的网事
文/宗芷伊
http://s2/middle/4e87bcf8tb6a73823a171&690
记得几年前在上海世博论坛上,韩寒讲完后是陈丹青的发言,他曾经这样说道:“我非常想知道几位领导对韩寒的评价,因为他的博客是没有声音的,我也想知道在座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他刚才把每一个神经都说到了,我非常想知道今天的城市建设者、城市决定者,也就是党的领导是怎么看待这个年轻人,这是很严肃的事”。“我被通知的时候,我是给韩寒颁奖,地点是上海……我觉得这是上海的羞耻,现在竟然容不下韩寒。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请韩寒到这里来跟大家分享。”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容不下”!不仅仅是论坛上提到的城市建设等等问题的探讨,而且包括韩寒所写文章涉及包括时事、民生、社会热点等问题的方方面面。
其实,太多人的人很早之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个态势,只是没有几个人肯说实话,也不知道具体爆发的时间。当今天,一篇所谓的闹剧文章出来后,人们才后知后觉地一片哗然,满足了一部分人一定程度上的意淫。
人们总说文人相轻,我一直认同这个观点,到这件事情上更加坚信不疑。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文人相轻是好的,不然怎么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呢?更何况韩寒最新三篇讨论的是一些即便是专业研究的学者得出的结论也会产生争议的问题。然而,人们可以忍受所谓的专家和编辑们的高调言论,却容不得韩寒基于事实发表的个人观点。这种轻视和苛刻未免有点病态,就徘徊在边缘。这是很危险的,也是造成文学踏步不前甚至倒退的原因之一。这些人见不得别人的好以及他们的号召力和榜样作用。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郭德纲遭受的类似的同行相欺事件,姜昆发出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郭德纲?这个问题和韩寒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在利益的驱使下都忘记了文学和艺术都是服务于大众的,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才是好的。相反,一味的空话、套话却占据了上风。因此,韩寒们显得格格不入,理应受到排挤。也因此,个人认为,韩寒的回应纯属多余。其实,他自己不是不知道,从他回应的博文即可看出:回应这些小人是降低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智商。的确。
那篇叫做闹剧公民的文中说,韩寒的《三重门》和一些杂文是韩寒父亲由于当年被病退之后几十年的积怨,还说他父亲以前发表文章很多用了“韩寒”这个笔名,这些也仅只是罗列,证据又在哪里呢?难道真的像某些网友说的是合理的怀疑?那怀疑的根据呢?就是文中的一堆数据和时间表?
那篇《关于公民的闹剧》中认真罗列了韩寒这些年文章写作时间以及类型走势,然后断定这是其团队所为,并在文章末尾刻意写道:本人从事IT行业,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靠文化吃饭,也不靠此文求名牟利……路金波和韩仁均辱骂嘲讽本人,激起本人更加愤怒。这怎么听怎么都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最简单的就是让人联想到辛辛苦苦码这么多字是为了博客的流量和ID的知名度,尽显小人本色。不得不让各位看客认真分析事情的真伪。
如果是针对某个人联系其成长经历即可自我幻想般地怀疑,难免让人怀疑他的动机。由此推断,更多名人或有影响力的人都可按照这个逻辑被怀疑,那也就离集体恐慌的时代不远了!
不管你是不是作家,上过作文课的人都知道,只要你有灵感,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并不会因为时间和地点而改变。纵观那张《韩寒赛车和博客时间比对表》,再看文中的质疑,无非就是发文时间都是赛前为什么会有精力和时间写文。韩寒的解释是合理的,在异乡,有时间,爱好码字的人不码字难道会选择刷微博和打魔兽?网络生活的人太了解了,这些都是极其耗费时间又容易上瘾的东东,没有一个作家会这样把大好时光浪费掉,他们比谁都清楚,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至于时政类文章比例的提升,我反倒觉得是韩寒成熟的标志。如果说有枪手,会每次都把文风统一的如此一致?难道是同一个人?十年如一,那也太令人佩服了。在今天媒体和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时代居然没被发现是怎么隐藏的呢?研究文学的人也没发现?这又怎么给出答案?!
网络是把双刃剑。若你能为我所用,它一定能成就你;若你只是利用它的漏洞到处惹是生非,处处意淫,难免让人觉得肮脏,严重点说,它可以毁掉一个人。
然而,浮躁的时代,无数先例证明,扬丑反而有利于成名,所以太多的扭曲事实借助媒体扶摇直上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尽管这么一折腾一部分人的目的是达到了,但利用法律正当防卫还是必要的。所以,在你诋毁的同时一定要有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亿万网民的判断能力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媒体和互联网的炒作及导向也不是万能的,是非网民自有定论,公开强奸网民的智商只是社会进步中的一个小插曲。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