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一体的泰山文化(一)
洋洋大观的岱庙碑碣文化
我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岱庙,旧称“东岳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岱庙始建于秦,经唐宋等各代拓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按照宗教需要和宫城格局构思设计岱庙,南北为纵轴,划分为东、中、西三横轴。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岱庙城堞高筑,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四隅分别建有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中历史、现代文物荟萃,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品,闪烁华夏文明光华的出土文物、革命文物,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还有珍贵的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古迹云集,碑碣林立,形态各异,奠定了它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地位。
岱庙文物中其中最珍贵的,当属我国最早的记功刻石秦泰山刻石,由于是由秦丞相李斯撰写的,世人称之李斯小篆碑。还有汉代隶书风格的《衡方碑》、《张迁碑》,形制特异的《双束碑》等珍贵石碑。
泰山脚下的岱庙历史悠久,历代名人所题碑刻荟萃,林立而群,异制各异,内容丰富。徜徉其中,如同在一座天然的中国历史书法博物馆欣赏,细品回味无穷!
拜谒岱庙首先应从岱庙的前庭遥参亭开始,遥参亭与岱庙正阳门连通。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祭祀典礼,必先在此举行简单参拜之后,才能进入岱庙举行正式典礼。遥参坊为柱门式。清乾隆年(1770年)建石坊雄踞,清代铁铸狮子一对。
遥参亭之南,有巨株唐槐掩映“双龙池”,池内龙首吐水,龙首吞水,题刻“龙跃天池”,为清光绪年(1880年)所建添景。
遥参亭为纵向进式庭院,南山门、仪门、正殿、方亭、北山门,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庙轴线
仔细欣赏遥参亭石坊上乾隆年间的刻字,仿佛走进我国源渊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历史长河。
遥参亭围墙外竖立着“五岳真形之图”碑。分居我国东西南北中的五岳为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五山皆高大雄伟,俯视群峰,是中国古代对大地宏观测量坐标的模拟。碑志内容相同,始自于秦二世胡亥,他即位后想万世留名,便命李斯将君臣问答的《五岳真形图》系每岳一图,各刻有一方不同寻常的石刻地图。图形似道家之符,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无人通晓其中秘密,是流传2000年的道教符箓。该碑图案是一个末解开的“千古之谜”。
遥参亭主殿门上悬“资生普润”匾,廊前有楹联:“碧落居金台传妙诀,苍生溥佑木德仰慈恩。”门两侧有楹联:“五岳巨镇推岱宗,插天万仞青芙蓉。”门前横卧巨大的“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印”模型章。
遥参亭正殿置配殿及厢房,其中轴线与岱庙中轴线致。院中正殿5间建于明代。黄瓦歇山顶施架梁殿,内祀碧霞元君像。
有人会问“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为什么竖在遥参亭主殿一侧?殊不知1928年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在泰安举办的纪念,竖碑当然在泰安了。
最初看到“史家绝唱”碑不知是什么意思,后经查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于《史记》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说它是历史著作中的“绝唱”。
2005年4月,日本侵华日军退伍老兵盐谷保芳,专程来到泰安对抗日英烈墓地长跪不起,写下“中日友好亲善”谢罪,后在岱庙竖碑纪念。
岱庙坊的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精美的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重修岱庙时创建。
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始建于宋,时称太岳门,明代称岳庙门、岱庙门,清代称正阳门延续至今。现正阳门是20世纪80年代在明代的基址上,仿照宋代的营造法式重修的。通高19米,门洞宽4米,进深17.7米,其上城楼高11米,名五凤楼。正阳门上的岱庙二字为著名书法家黄廷惠所题。结体工正,饱满凝重,体现出皇家尊严。
走进岱庙,在东、西两横轴线里,竖立着一排排各种内容、各种形态的碑碣。
欣赏这些碑刻文化,传达的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信息。
站在李白的《游泰山六首》碑前,感到这六首连章古诗,其中每一首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境界,而全诗六首从整体上展示了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意境。
李白在这六首诗中,描绘了一座雄浑壮丽的自然之山,一座奇异可感的神妙之山,令人体悟到这是寄寓着作者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心灵之山。
岱庙里比较典型的赑屃有一尊,那就是位于阁老池西侧的《皇清重修岱庙碑》下之石龟,细看果然是龙头、龟背、鹰爪、蛇尾;接受是龙子之说,相信摸摸它会带来幸福。于是《宣和碑》下的石龟就成了人们抚摸的对吧。
因为是山东第一大龟,因此游人们纷纷心念着“摸摸乌龟头、遇事不发愁;摸摸乌龟腚、保你不生病;摸摸乌龟背、幸福过一辈;摸摸乌龟眼、眼亮心也明;摸摸乌龟牙、黄金向家爬;从头摸到尾、一辈子不后悔。”的说法,把它摸了个光滑透亮。
登泰山过云步桥不远,左侧石壁有“天下奇观”刻石。据考证是民国时期一女眷为其婿求福所刻石,现已复制竖立岱庙之中。
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五岳独尊”景观石群立于泰山极顶,即海拔1532米的玉皇庙东南。历经百年沧桑的正楷书体“五岳独尊”,也复制落户岱庙之中。
碑岱庙配天门东侧碑林有二石碑,一刻“飞龙岩”、一刻“翔凤岭”。款均为:“大明隆庆元年(1567)夏吉日,监察御史蜀人刘翾立。”此二石碑分别另有两处摩崖石刻在南天门盘道东西侧,是泰山文物风景管理局于1984年根据碑拓复制而成。
岱庙里最大的石碑,就是“宣和碑”了,碑高9.25米,宽2.1米,重达四万余斤。这是宋宣和年间,为了纪念重修岱庙而立的。
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谕旨,要求这个碑必须是岱庙中最大的,无论是高度、厚度或重量,都要超过岱庙中所有的石碑。
宣和碑碑背面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题,田东作书的“万代瞻仰”四字,字径1.2米,为岱庙大字之冠。
在不远处是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立于宋大中样符六年六月(公元1013年)。碑高820厘米,宽215厘米,厚60
厘米,螭首龟趺。
我注意到,在“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背面刻明人张允济和王贤题正书“五岳独宗”4大字,字径110厘米。此碑立于岱庙正阳门内西碑台上,形制雄伟,与岱庙《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并称岱庙二大丰碑。
岱庙里面,有不少像这样式的碑塔,上面镌刻着字数不一的碑文。
岱庙中的著名的"第一山"碑刻,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题写的碑刻。
泰山上的著名景点经石峪,在岱庙里也有缩小版的复制品。
这些连体式的石碑刻石,记录了各方人士颂扬泰山风光,讴歌泰山文化的情感。
岱庙的东御座内藏有许多珍贵的刻石,其中泰山刻石"李斯碑",就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游岱庙最应看珍宝"泰山秦刻石"。据称,秦始皇曾多次巡行全国刻石七块。现仅存《泰山》《琅琊》两块,琅琊刻石现保存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李斯碑"位于岱庙的东御座内。泰山小篆刻石原文222字,
历经沧桑,现仅存“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但它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岱庙内保存有200余通碑刻,其中由两碑并立而成的“双束碑”,是纪念中国历史上一位皇帝和皇后双双封禅泰山。高3.18米、宽1.05米的“双束碑”碑身是由两块相同的长条形的方石合并,上下共镶嵌于同一碑座和碑首间,其雕刻精美,造型独特。充分彰显了设计者武则天精巧的构思。这样的格式在国内极为罕见。
《张迁碑》于东汉灵帝(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是颂扬张迁执政的政绩。碑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其书法造诣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堪称神品。
衡方碑为东汉建宁(公元168年)立,为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原碑在山东汶上县郭家楼前,后汶水泛滥碑陷卧,后重立藏山东泰安岱庙。该碑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颇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不张扬外露,字体严紧,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
西晋孙夫人碑全称“晋任太守夫人孙氏之碑”,立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原立于新泰新甫山下张孙庄,1965年迁移岱庙。1983年移岱庙碑廊。此碑原座已失。碑文主要叙述了晋吏部尚书孙邕之女,任城(济宁)太守之妻孙夫人慈孝贤良的美德。此碑笔势谨严,字画方劲厚重,文词古雅,与魏黄初孔庙碑绝肖。晋代存世的碑不多,该碑被认为是“石刻史上第二块妇女墓碑”,是研究晋代书法和镌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岱庙里还藏有一些现代名人的题词石刻,如1965年舒同录毛泽东主席的十六字令两首诗词。
在岱庙宋天贶殿前,有一块高约七尺的奇秀玲珑之石,兀立在甬道的南端,这便是“扶桑石”。扶桑,是“日出扶桑”之意。
这里还有一个“摸福游戏”:游人到此大多喜欢在这蒙住眼睛围着扶桑石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故此石又叫“迷糊石”。此时人便迷糊了,然后继续紧闭双眼朝天贶殿前的孤忠柏走去,如果能摸到孤忠柏树干上的窟窿,这个人便摸到了福气。
我们面前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雄伟的天贶殿了。天贶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大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殿主祀东岳大帝。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宋天贶殿”殿内除供奉东岳泰山神像外,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描绘了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非常的珍贵。
在天贶殿前,有两座金壁辉煌的御碑亭。里面罩着的是清乾隆帝禅封泰山神时的题词。
雄伟的天贶殿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牌匾,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图为天贶殿前厦抱柱上的楹联。
在岱庙后花园的西面即是著名的铁塔。明嘉靖年间铸,塔原有13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尚存3级。
在岱庙后花园的东面,即是著名的鎏金铜亭。铜亭又名金阙,面阔4.6米,进深3.7米,高5.6米。为重檐九脊歇山顶。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造,原置于泰山顶碧霞祠内,内奉碧霞元君。明末清初移置于泰城西南的灵应宫,1972年迁置于岱庙。
岱庙的北门——厚载门,始建于宋祥符二年(1009),明称后宰门,也称鲁瞻门,是岱庙的北门。厚载,取自《易·坤》所说的“坤厚载物”,即大地因广厚而能载万物之意。厚载门上城楼名望岳阁,登临眺望可一览泰山雄姿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