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感百世之释义
作者 无之
《吴书》卷二《吴主传》“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籓,及遣于禁等还。十一月,策命权曰”下裴注:
《江表传》曰: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孙盛曰:“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余观吴蜀,咸称奉汉,至于汉代,莫能固秉臣节。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于大国也。向使权从群臣之议,终身称汉将,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
裴注中,“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的释义,有所歧义。
曹文柱《白话三国志》译文,将“岂不义悲六合”省去,单译为“那么,天下的人千秋万代都要称道他的仁义”。杜小龙译文作:难道不是使自己的大义让天下人感到悲壮,让自己的仁爱感动百代后人吗?
曹文柱译本,没有完全理解句中“感”字的意义,自然有误。杜小龙译本,将“不义”译为“大义”,致使全文翻译出现了误判。愚以为,二者的译文都有所偏差。
不义:指不合乎道义;不正当;行不义之事的人。语出《国语·周语中》:“佻天不祥,乘人不义。”《史记·汲郑列传》:“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资治通鉴》卷九:“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巴金《电椅》:“这慈祥的面孔正是掩饰罪恶和不义的虚伪的面孔啊!”也指不该做的事。《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孟子·公孙丑上》:“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仁感,是以动用法。自然可译为,以仁爱(仁慈、仁义、仁德等)感染或感触他人。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英文,move。《说文》:“感,动人心也。”但是,感字在此,结合文义,却有另一种解释。
感,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中的“感”字,由上部的“咸(表示全、都,兼表声)”和下部的“心(心脏形状,表示内心)”组成,两相会意,表示整个心受到震动,即感动。在字义上,本义是外界事物在人们思想情绪上引起的反应(感动)。引申出触碰、觉得(感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感动)等义;由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申为向对方表示谢意(感谢);由觉得引申出生物体因病菌或病毒侵入而发生病变的含义(感染)。又用作名词,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情感)等。
感,此作动词,迷惑之意。英文,puzzle。《吕氏春秋·有度》:“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此外,感字还有另外三种诠释。其一,作名词,忧伤。英文,sigh
with emotion。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519--581)《玉篇·心部》:“感,伤也。”其二,作动词,通撼,动摇之意。英文,shake。《尔雅·释诂下》:“感动也。”如感帨。其三,作名词,通憾,遗憾之意。英文,hate。《左传·昭公十一年》:“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如感恚。
《说文》第十下《心部》:“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古禫切。”《说文解字注》卷十《心部》:“感,动人心也。”注:许书有“感”无“憾”,《左传》、《汉书》“憾”多作“感”,盖“憾”浅于怨怒,才有动于心而已。又“从心,咸声。古禫切。”注:古音在七部。《康熙字典》【卯集上】【心部】感:古文。《唐韵》、《集韵》、《韵会》并古禫切,甘上声。《广韵》:动也。从心,咸声。《增韵》:格也,触也。《易·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又《字汇补》:户坎切。与撼通。《诗·召南》(《召南·野有死麕》):无感我帨兮。又《集韵》、《正韵》并胡绀切。与“憾”通,恨也。《左传·昭十一年》:唯蔡于感。咸有感义,故感字从咸。
愚以为,在此作迷惑之意,较为合理。
此段全文译文当作:“《江表传》记载:孙权与群臣商议,都认为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接受曹魏的加封。孙权说:“九州伯,自古未闻。昔日沛公(刘邦)也接受了项羽的加赏,成为汉王,此乃权宜之计,又有何损害呢?”于是,孙权就接受了曹魏的封赏。孙盛评议道:“以前,伯夷、叔齐不肯屈服于周王朝,鲁仲连不愿为秦国之民。是啊,匹夫之志,犹不可辱,何况今日三分天下,岂可朝三暮四,或称臣或称君呢?我看吴蜀,都称效力汉室,至于大汉一代,谁又能坚守汉臣气节。君子都知道这样不能造福后代,终被大国吞灭啊。假如我孙权听从了众臣的建议,终身称臣为汉将,岂不是致我于不义之举使华夏悲怆,仅凭仁爱迷惑世世代代吗!”
此外,单就“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这一句,愚又可译为:“岂不是致我于不义而使华夏悲怆,用假仁假义去迷惑世世代代!”
2020年8月8日草于书院
参考文献:
1,《白话三国志》,曹文柱、柯彦、建新主编,吕伯涛、张山副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2月版。
2,《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杜小龙译注,团结出版社,2019年4月版。
3,《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纂,中华书局,1958年版。
4,《汉语大词典》第七卷,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5,《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6,《平水韵常用字表//走进格律诗殿堂:格律诗创作与吟咏》,陈江风、刘秋瑞
编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7,《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六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