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有缘千里相聚——阿里革吉完小捐赠

标签:
ido儿童基金爱心慈善西藏杂谈 |
分类: 为了爱,我愿意 |
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革吉县完全小学的校园里,我刚刚陪几个孩子从操场跑到捐赠现场主席台的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已经基本适应了高原生活,不再出现高原反应,但是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感觉到很累。
我正上气不接下气呢,一名长得高高帅帅的年轻男老师过来问我:你的网名是叫山月吗?我当即惊得跳起来,问你怎么知道?!
在离北京四千多公里之外的阿里,在无人区尽头的一所被群山环绕的小学校里,怎么会有一个知道我的网名,并且还能当面认出我来的人?
这名老师是刚才一直在配合杨菲陪孩子们做游戏的老师,我经过的时候留意过。看他跟孩子们玩得很HIGH,简直是杨菲的好搭档。
他的名字叫阿旺旦增,只有24岁,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后来到这所小学里支教。革吉县城在阿里属于比较发达的县城了,昨天夜里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发现了久违的路灯,全体都兴奋地大叫起来,说明这里不但通电,而且可以满足用电的基本需求。颠簸了这许多天,这里应该是我们见到的最大的县城了,不但有路灯,而且夜里十点钟还能找到一家涮羊肉是营业的,大家感觉像是回到了家。
革吉完小有远程教室,能够上网,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24小时供电。阿旺旦增知道了I DO儿童基金正在对阿里地区的一些贫困小学进行捐助,并且也知道会到达革吉完小,但是不知道是哪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了我写的一篇关于从拉孜到措勤的文章,于是确定I DO儿童基金一行就会在这几天到达革吉,那篇文章里有一张我跟基金同事的合影,我标注了一下名字,他很聪明,居然凭一张照片就能认出已经灰头土脸的我来。
据阿旺旦增老师介绍,革吉县完小现有教职员工45名,500多名学生,其中95%以上为牧民的孩子。学校硬件设施相对较好,全天有电,有电视、电脑可以进行远程教育。不过,这里的课桌椅多数仍使用有着十多年历史的木制桌椅。虽然每年政府都会采购课桌椅,但因为革吉县地处阿里,运输过来就会有零件丢失的情况,加上没有专业人员过来安装,只能老师自己凑合装起来,很容易损坏。
这些木制课桌,让我回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们用的就是这样的课桌。经常用小刀在上面刻字。
桌椅虽然破旧,但教室还是布置得很温馨,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板报等,都让我回忆起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样子。那时候我最爱出黑板报,觉得自己的字和图画能够让大家都看到是一件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
墙上贴了很多作品,但大部分是藏文的,只有这两首诗是中文的。想象一下孩子们摇头晃脑地朗诵这些诗的情境,该是多么可爱。
你不得不佩服小朋友们的破坏力。课桌、凳子、书本,全都面目全非了。
革吉县完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牧民对孩子教育的不重视,用革吉县县长的话说“最大的任务就是招生”。每到快开学时,县长、镇长及其他县、镇干部都要一个帐篷一个帐篷的去做说服工作。一些牧民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或者舍不得孩子,认为孩子上了学后学不到什么实用的东西,等到回家后又连放羊都不会了,因此不愿意送孩子来学校。有的家庭甚至以孩子上学为条件,要求得到一些物质上的回报。来到学校后,牧民家长也更多地关心孩子吃、住等物质条件,而对学习基本不关心。在这里,孩子逃学是很常见的现象,平均每星期就会有3、4个孩子逃学,这里的老师要24小时值班巡视看管。有时一个家长过来给孩子请假,会带动一大批人一起来学校,要求请假,把孩子带回家。
学校简陋的操场
学校的钟是一个废弃的氧气罐
I DO儿童基金队伍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欢笑,虽然是一个周六,但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与基金的工作人员玩得特别开心。
孩子们追赶着厚霖同志,大声地笑着,他走到哪里,孩子们就跟到哪里。这个高原反应最厉害的同志,在跟孩子玩的时候完全就忘记了自己的头痛。每次活动结束后回到车上时的难受劲,孩子们是不会看到,也不会想到的。
靠两根皮筋征服阿里的孩子们的李厚霖同志,在革吉完小里又一次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这个小男孩自以为得到真髓,开始表演给同学们看。煞有介事地吹一口气等着皮筋从食指和中指变到无名指和小指上去。
厚霖同志的4个小粉丝
这是 袁泉小姐捐给孩子们的书本。书是这些孩子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之一。
最后,要离开前,我与那位帅哥老师阿旺旦增合了个影。没想到的是他还是曦予的校友呢。
左阿旺旦增老师,右基金工作人员张曦予。